黄格胜山水画浅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格胜山水画浅论

黄格胜山水画浅论 ——兼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特征 苏 旅 (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 20世纪的山水画在转型中获得了再生与超越,黄格胜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延续和拓展山水画历程中保持着极具个性的清醒和独立特行。其山水画均源于写生,充溢生活情趣,凸现出20世纪人文理想特征,表现出八桂大地特有的地域风物精神,并开创了“漓江画派”一代新风。 [关键词] 山水画;黄格胜;写生;生活 [中图分类法] J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53(2005)01-0087-06 [收稿时间] 2004-10-16 [作者简介] 苏 旅,编审,广西美术出版社总编   黄格胜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初出道时攻的是工笔人物研究生时读的是花鸟,得岭南派大家黄独峰先生真传,兼融恽南田、朱虚白、任次远、吴缶庐笔意,笔法恣纵灵动,颇显功力,亦有所成。但他最终选择了山水作为自己的创作主体并且以山水创作成名,我认为这并非时代、环境、地位之故,而是由其本身性情所决定的。 这是因为其一:黄格胜对“下乡”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狂热渴望。自学生时代起,每年至少两三次,多则十数次,下乡写生成了黄格胜人生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使官至大学校长也绝无更改。而且只要到了乡间,黄格胜颇有些似一头逃脱城市栅栏的孤狼回到山林之中,那种解脱感、自由感、幸福感恐非一般游山玩水的俗世画家所能体会。我想,凡是和黄格胜一起上过山下过乡的教师、同事和学生们,无论是否喜欢他的山水画风格,都无可否认黄格胜面对山水风景写生时的那一股狂热激情。其二:其人生性大气豪爽,喜爱篮球运动,尤爱美国NBA明星乔丹于人丛中飞身跃起灌篮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加之平时又好饮酒,且酒量过人,往往酒至酣处智商升高,妙语连珠,神游八方,思驰无极,海阔天空,非大山大水不能容下其滔滔画思。山水与花鸟虽然同挥尺素,但其包容量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以为,这也算得上黄格胜命中注定要和山水厮守一生的一条理由。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主脉,自隋唐五代至元明清,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至龚贤、弘仁、髡残、石涛……历代高峰叠起,群星闪烁。但到清代“四王”泥古不化,不思创造,因袭陈规,山水画已呈老朽衰败之象。尤其在本世纪初,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和巨大冲击。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山水画并没有像寺院壁画、院体画、民间年画、宫廷画等画种随着旧制度的溃败随风而逝,反而在吸纳了异邦文化之后更为强大地重新崛起,显示了蕴涵着中国主流文化的山水画之深厚内力与旺盛的再生能量。我个人认为,20世纪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辉煌的时间之一,丝毫不比历代画坛逊色。诚然,现代山水画坛是少了些明清高峰时期的沉稳、静穆和成熟,然而其凤凰涅槃后重获新生的锐气、更为广阔宽容的现代胸怀、百花齐放的繁荣多元之景,又岂是古代画坛所能比拟的。黄格胜是20世纪的画家,其山水作品必然烙下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剖析其山水作品的风格特征,既有对20世纪山水画共有风格的探求,也可以揭示出因地域环境、家庭文化背景和个人修养性格情感而造成的画家个性特征。   黄格胜山水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其所有山水作品均直接写生得来。假如说那些墨守陈规者鼓吹“笔笔有出处”的话,他的画则绝对一景一物皆“出”在自然写生中。而这正是20世纪山水画和古代山水画的最大差别。古人虽然以“师造化”为座右铭,又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高论,但如果我们客观地细看画史,古人“师造化”的内涵和我们今天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古人“师”自然并非是写生,而是眼看、心察、默记于脑。对景写生则被视为“能”术,“小伎”,因此即使“搜尽奇峰”打的也大都是“腹稿”而非写生稿。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印刷术发展,画谱泛滥,摹仿之风大盛,程式化的授徒学习使很多习画者通过临摹极易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假如通过对景写生来达到这种水平往往要多费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山水画就在这种狭隘的承传学习体制下走向了千人一面、陈陈相因的死胡同。“师自然”只剩下了一具空骨骼,“搜尽奇峰”变成了“搜尽名家”,“打草稿”变成了“仿某某”。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写生风悄悄返回山水画坛,并继而形成一股主流,到本世纪中叶大盛,已成不可逆转之势,20世纪山水画也因而重新勃发出一派盎然生机。一大批与写生密不可分的山水大家如黄宾虹、李可染、石鲁、傅抱石、潘天寿、陈子庄、陆俨少、钱松岩等代表着20世纪山水画的创新成就。黄格胜虽对古代山水大师们极为尊崇和研究甚深,但他毕竟生于斯长于斯,受近现代山水大家们的影响似更深一些。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远去的村寨》就是一个范例。这幅长600厘米高60厘米的长卷表现了一个生机勃勃、民风淳朴的山村——古老的石桥木栈,清秀的蔬瓜栅栏,缓缓转动的水车,造型古朴的木楼、参天老树下

文档评论(0)

fc860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