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燕杰_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docxVIP

边燕杰_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边燕杰_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

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文 / 边燕杰 译 / 刘翠霞 林聚任] 载于《开放时代》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三种不同的有关“关系”性质研究的理论模型,其中每一种理论对于关系交往的基础、关系资本的产生和形式、关系资本积累的策略以及运用关系网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都有不同的解释。作者进而使用1998年中国城市消费者调查的有关数据来分析三种理论模型对于研究中国饮食社交所特有的实证意义。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ree theoretical models with regard to the nature of “relation”. These three models giv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asis of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form of production of relational capital, the tactics of accumulation of relational capitcal, and the capability of mobilizing social resources via rela-tional network. This paper then uses the statistics obtained from China Urban Consumers Investigation of 1998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these three models and their prac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ies of China’s social communica-tion on dinner tables.  (Page 1/3)   在中国社会中,“关系”即有助于互惠交往的人际间的联系,往往是通过聚餐———和他人一起吃饭———发展和维持起来的。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酒肉朋友”一词,这就表明中国人喜欢将那些经常相互请客吃饭的人视为朋友。下面我将回顾介绍三种不同的有关关系性质研究的理论模型,其中每一种理论对于关系交往的基础、关系资本的产生和形式、关系资本积累的策略以及运用关系网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将使用1998年中国城市消费者调查的有关数据来分析三种理论模型对于研究中国饮食社交所特有的实证意义。一、关系资本的三种模型(一)关系:作为家庭义务延伸的网络   这种理论认为,在中国,家庭既是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社会关系产生和形成的源泉,这样关系就被理解为家庭纽带和家庭义务延伸而成的网络。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包括:在汉语界颇有影响力的学者梁漱溟(1986[1949])、费孝通(1992[1949])、金耀基(Ambrose King 1985,1988),以及在英语界较知名的Morton H. Fried(1969[1953])和C. K. Yang(1965[1959])。   梁漱溟的基本观点是:每个人在出生时便注定了他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他认为在中国,这些关系在性质上是伦理性的,将情与义结合在一起。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中,情与义互为补充并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家庭环境:拒绝对立,鼓励合作。接着梁又说,正是由于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的群体生活从未成为中国社会组织的模式,这样情与义的伦理关系才得以从家庭延伸到社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因此,梁将中国文化与社会定位为“伦理本位”的。而费则强调家庭内情与义的伦理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一个人离家庭中心圈越远,他的交友范围就越广,而对别人的情义相应就越少。费孝通称之为“差序格局”。金耀基认为,尽管梁和费的理论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但仍能解释二战后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的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关系的存在超越了政治领域而不断塑造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在梁和费的理论中,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家庭、亲属和由家庭亲属延伸而来的社群。Fried通过研究1949年之前安徽省的一个县镇,证实了家庭和亲属义务网的确延伸到了这一县镇的经济、政治领域和社会组织当中,并形成了“网络结构”。另外,C. K. Yang对中国革命后广东家庭的研究表明,农业合作化并没有给这种结构带来大的变化,正是因为那些民间的、非正式的家庭亲属义务形成的关系网络提供的社会支持机制,才使农户得以在经济过渡与困难时期生存下来。由于家庭的情义伦理从家庭和亲属延伸到了社群,林南(1989,1998a)因而将这样的社群称为“似家庭”(pseudo-families)。   按照林南的观点,“似家庭”关

文档评论(0)

xingkong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