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名轻利:传统工艺的品质与精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名轻利:传统工艺的品质与精髓.doc

重名轻利:传统工艺的品质与精髓   “纸、墨、笔、砚”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精湛的古老技艺、千年品质和优良的工匠精神,无疑是当代中国制造兹可传承和借鉴的楷模。   在闻名天下的“宣纸”类别中,自古就有“南宣北迁”之说,“南宣”因安徽省泾县(古时宣州)得名,“北迁”则是河北省迁安(现迁安市)所产。   近日,笔者随某画院组织的“在京部分国画家采风组”,参观了迁安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并访问了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迁安手工造纸”传承人、迁安市兆和书画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芝军。   千年手工艺的精妙和品质传承   从18岁当学徒算起,49岁的蔡芝军从业30年,熟知51道造纸工序的所有奥秘。如今,他经营着自己的纸厂,每年生产40到50吨高端桑皮书画纸,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目前在迁安已为数不多的同类纸厂中,他的纸厂算是规模最大的一个。陪同采风组的当地宣传部门同志介绍说,一套完整的手工造纸工序,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蔡芝军的兆和纸业,现在成了迁安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   蔡芝军的厂子更象是一个农家大院。进入大院,正门对着一排房子,其中最大的一间,是成品质量检测和包装室,可以看到几个中年女工正在一张一张地翻检产品质量。蔡芝军介绍说,每张纸都不能有一点瑕疵,否则会影响国画的艺术质量,这对于许多画家来说,那将是多么大的损失,质量检测必须一丝不苟。人们发现,在检测室的一面墙上,十分醒目地挂着一幅由国画大师黄永玉专为蔡芝军写的一个大大的“勤”字。随即我们还发现,这里还挂着大师蒋兆和、刘炳森、李涵、陈冬至等多位名人的书画作品。有人开玩笑说,这里真是“庙小乾坤大”。   后院就是生产车间,在这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传说中的手工造纸场景,包括煮料、切皮、抄纸、晒纸等几大工序。在切皮工序上,我们看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师傅,双手持切刀,把煮熟、挤压后再一缕缕码齐的桑皮,切成拇指大的小块。有人好奇想试试手,结果由于桑皮柔韧一块也切不成还累得一身汗。   在“抄纸”工序,看着两位老师傅既熟练协调,又稳当均匀地筛子入水、抄浆、筛水、码出新纸,据说这套动作一天要循环近2000次。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位表情平和的师傅,把纸浆一张一张从水池中“抄”起来,给人一种穿越到“男耕女织”远古时代的感觉。蔡芝军说,仅抄纸这道工序,他就当了3年的学徒。过去有一种说法,“当了抄纸工,给个县长也不中”,意思是一旦成了真正的大师傅,走到哪里都有饭吃。不过,这套手艺难度大、要求高,“学会容易做精难”,其他工序上也是一样,没有几年的真功夫,根本无法上手。听到这里,特别是亲眼见到传统手工艺生产过程的寂寞与辛苦,人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有位画家感慨地说,以后买纸,再也不讨价还价了。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不使用机器加工?蔡芝军说,这主要是与桑皮纸的原料和书画用纸的特殊性有关:一是桑树条细长,树皮韧性强但不均匀,采用机器的“一刀切”,难免会有杂质混入;二是书画家的个性强,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画风”和笔墨习惯,对纸的要求总有细微差别, 认真而不将就。   作为书画纸专家,蔡芝军总结说,“南宣”与“北迁”各有所长,迁安的桑皮纸在画大写意的时候,由于韧性好拉力大,不会因画家的豪放风格而划破;同时,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国画的细微之处容易得到控制和表现,比如徐悲鸿的奔马,丁绍山的人物,李涵的猴子,在传神的细小部分,对纸与墨的关系要求非常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书画效果的稳定性。因此,人工造纸技术的价值,也就体现在纸张质量的稳定性上。另外,对于从事艺术的人们来说,手工饺子好吃还是机工饺子好吃?   古老“桑皮纸”闪耀出现代光芒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早在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文化源远流长,古迹遗址众多。走进市中心金壁辉煌的博物馆,我们看到一尊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捣碓俑”,其展现的是手工造纸中砸桑皮的一道工序,人们由此推断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造纸技术。   “南宣”书画纸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而迁安书画纸的主要原料是桑条皮,书画界俗称“桑 皮纸”(又称“高丽纸”或“迁宣”)。这与当地古老的养蚕业密切相关。这种纸的一大特点是韧性强,不腐不蛀。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据称用的就是特殊的“桑皮纸”,其纸的品质由此可见一斑。   据介绍,迁安桑皮纸“始于东汉,兴于晚清,旺于民国”。晚清之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所限,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北方的民间文人阶层,出于成本的考虑,多用桑皮纸写诗绘画;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纸可做灯笼、糊窗户和室内顶棚等,用途十分广泛。而它真正有规模走入当代中国书画的大雅之堂,却是由国画大师徐悲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