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
谈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
田野作业之于乡民艺术研究, 不仅是在寻求某种真实, 也意在寻求对于乡土社会的文化脉络的建构。随后的民族志书写, 乃是学者从田野资料中?绎出来的具有鲜明序列感、内含价值判断的知识形式。如何看待这一主观构建出来的知识谱系?
显然, 我们需要将书写对象、书写对象的本质和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区分开来。正如苏轼所言,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赤壁赋》)这种“变” 与“不变”, 并非对象的本质, 而是认知主体对于观察对象的不同想象方式。在乡民艺术研究中, 对于乡民艺术的不同想象方式, 将导致不同的民族志书写范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乡民艺术长期受到上层文化的轻视甚或漠视, 在历代艺文志、风俗志、游记之类文献中往往仅简述其艺, 难见其人。 即使是对一些受过皇封御赐、声名显赫的乡民艺术活动, 也不过是描述稍为详致而已, 而对艺人主体语焉不详, 是典型的“主体缺席的民俗志”。
其实, 在上述现象的背后, 是传统文人对于乡土社会千百年不变的想象。就其总体倾向而言, 传统文人自感难以把握其漂泊不定的人生境遇, 当他们以“望远镜” 式的眼光眺望民间,就更乐于将乡民生活想象成一处恒久不变的、永远等候他在受到政治迫害时可以随时归隐的“桃花源”。当他们撰写风俗志之类文本时, 就容易形成关于乡民生活的一幅幅“凝固幻象”。这类幻象的形成, 是居于文化高位的文人, 自上而下地对于民间文化的一厢情愿的书写, 他们既受制于自身民族志书写水平的局限, 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社会时代的影响。毋庸讳言, 这种“凝固幻象” 在现代民族志书写中仍然大量存在。
显然, 乡民艺术民族志如何书写的问题, 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乡民艺术被如何想象、理解与表达的问题, 而对乡民生活的“动” 或“静” 的基本假设是其关键之处。就此而言, 本文中所使用的“凝固幻象” 与“流动的想象”, 乃是一对临时性的工具概念, 其设置是相对的, 笔者以之代表两种民族志书写倾向, 从而展开讨论。
一、贯穿于传统与现代的民族志书写中的凝固幻象
写作中的凝固幻象并非仅仅出现在乡民艺术民族志研究领域。人们在撰写民族志文本与撰写其他类型文本时, 所面对的书写对象有较大差异。在撰写其他类型文本时, 人们或追求对物象的“客观化” 描写, 或注重对自身才情的尽兴发挥, 其书写行为指向某种权威文本的建立。而通过与民众的反复对话获得田野资料, 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民族志文本, 本应在文本框架中以灵活的叙事结构和灵动的书写方式追随鲜活的民众生活, 而不必追求某种权威文本建立后的一劳永逸, 但却总是以“客观描述” 人类生活、规避自身主观倾向自诩, 习惯于将民众知识理解为一个趋于静止、稳定的系统, 由此形成的书写文本就只能是关于乡民生活的一幅幅凝固幻象。
这一凝固幻象的产生, 是以研究者对乡土知识的历史性、区域性与文化分层等3方面的假设为支撑的: 1.假设乡土知识一向自足自闭地传承于民间, 一直保持稳定, 变化较小; 2.假设乡土社区因为地处偏远, 与外部世界之间互动极少, 几至“老死不相往来”; 3.假设乡土知识自足自闭地传承于乡土社会, 很少受到国家政治与精英文化的“污染”。毋庸讳言, 上述假设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至今仍影响甚大。比如, 鲁迅关于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之母的一番言语, 就向来被我国民俗学人津津乐道。推其因,首先是因为作为文化英雄的鲁迅, 能对民间文学有如斯褒扬, 是民俗学人所乐于看到并欣然接受的;其次, 它契合了普遍潜存于民俗学人心中的一种“王婆卖瓜” 式的心理, 即民间文学只要不受到士大夫的掠夺, 便是恒久稳固、永远保持生命力的, 它可以不断地为文人文学提供养分,而其自身则不必有所傍依。再如, 学界多视一些偏僻村落为田野作业的理想地点, 认为这里储存着“原生态” 的乡土知识, 而将受外部世界影响较多的乡村视为乡土社会中的非典型区域。直到后来, 大家忽然意识到, 按照上述标准来看的话, 几乎所有村落都是“非典型” 的。即便如此, 许多人仍然心照不宣地维护着民族志书写的“凝固传统”, 仅在章节末尾轻描淡写地添加几句算作交代。
在上述假定的支撑下, 尽管乡土社会生活五光十色, 具有不可重复性, 但民族志书写似乎总是不断地提供出一套套关于乡土社区生活的相对稳固的、模式化的样态, 其重复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得到过多的强调。久而久之, 民族志采用一种模式化的书写模式被视为天经地义。显然, 关于乡土知识若干年不变的假设, 能够为田野研究赋予一种史料钩沉般的舒缓节奏, 而随后的民族志书写也由此获得了按图索骥、按格填空的便利。这可能是我国民族志书写中凝固幻象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itans系列混合矩阵切换器说明书[汇编].pdf VIP
- 灌区_工程旁站监理方案(3篇).docx VIP
- 浙江省学军、镇海等名校2025年高考模拟命题比赛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doc VIP
- 05s502图集阀门井图集 .docx VIP
- 青海省泽库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docx VIP
- C++语言程序设计课后答案(郑莉第4版).pdf VIP
- 大学生人际交往ppt完整版.pptx VIP
- 《飞机结构与系统》全套课件.pptx
- (高清版)DB12∕T 1000-2020 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pdf VIP
- 2026届高考英语读后续写 十大语法万能句式 (默写版+背诵版).docx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