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观下的教学问题思考.ppt.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问题思考.ppt

引 言 面 向 世 界 的 教 育 新 视 野 WTO的成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加快。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已经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去。各民族、各个国家、各地区已经越过了民族的疆界,国界线已不再是原来的意义。教育要适应全球化浪潮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立足现在、眺望未来,教育必须要有全新的视野。过去的改革是本土行动,即使是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今天,需要将国际概念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今天,我们培养人才,从专业知识到能力,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从管理理念到创新意识,离国际化要求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出新的人才,即国际通用型人才。不仅在中国有用,到国外也有用。教育尤其需要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行动。因此,这次教育改革提出了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新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观及其不足: (二)新课程观的内涵及其意义 1、新课程概念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 2、新课程观应该是一种大课程概念。 3、新课程观应该是一种权力分享的课程概念。 4、新课程观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 5、新课程观是一种文化构建,课程中的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还包括全世界的文化精华,要贯穿国际意识的培养,加入国际化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与课程的对话中走向世界,站在世界历史和文明的高度观察世界,认识自己的国家,放眼全球的发展。 二、新课程目标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 2、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8、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成功的新世纪的“国际中国人”。 (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精选和传授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学习过程和方法。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新课程的结构特征及变化 (-)新课程的结构: 高中课程的结构:——分科课程为主。 开设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设置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二)新课程的结构特征: 1、均衡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2、综合性:目的在于既注重学科内在逻辑,又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课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 3、选择性:承认个体差异,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解决他们发展过程中的困惑,满足他们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促进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新课程分科的变化: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 (一)确立新的教育观是这次教改的首要任务。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教改的关键任务。 五、新课程的教学本质 (一)教学不是对课程的传递与执行,而是对课程的创造与开发。 (二)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不是只重视结论,而是要重视过程。 (四)教学不是只关注学科,而是更要关注人。 六、几个基本的新观念 (一)基本的学生观: (二)基本的教学过程观: (三)基本的学习方式观: 七、新课程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过程观下的行为策略: (二)交往互动观下的教学策略: (三)主体性教学观下的实施策略: 八、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1、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以学论教”,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 2、研究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 3、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往、互动”的学习机制。 (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1、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提供各种便利。 5、建立一个接纳的、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