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四)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礼,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2015.1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身古俗到殷商末年仍然在百越之地的吴、越流行,而且到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还将它作为治国之礼用来治理国家。
B.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页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C.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往往既是氏族部落的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例如,常在水中的越人“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
D.百越诸族的文身古礼按照社会、文化、观念的要求将人的自然之躯作了改变,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
C.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D.因为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所以“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第九次适应性考试试题(扫描版).doc
- 云南省大理州2017届高三理综上学期第一次统测考试试题(扫描版).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三理综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试题.doc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理综上学期第三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无答案).doc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理综下学期第四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四次综合测试试题(扫描版).doc
- 云南省民族中学2016届高三理综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七)(扫描版).doc
- 云南省民族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七)(扫描版).doc
- 云南省民族中学2017届高三理综适应性考试试题(二)(扫描版).doc
- 云南省民族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二)(扫描版).doc
-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八)(扫描版).doc
-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理综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二)(扫描版).doc
-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理综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四)(扫描版).doc
-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理综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一)(扫描版).doc
-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二)(扫描版).doc
-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四)(扫描版).doc
-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一)(扫描版).doc
-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学2016届高三理综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理综12月月考试题.doc
-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理综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