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交汇角度微通道交汇处的液滴流动行为-中国力学学会.docVIP

不同交汇角度微通道交汇处的液滴流动行为-中国力学学会.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交汇角度微通道交汇处的液滴流动行为-中国力学学会

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2014年9月18~21日 甘肃兰州 文章编号: CSTAM2014-B01-0210 标题:不同交汇角度微通道交汇处的液滴流动行为 作者:曹刃拓,刘赵淼,申峰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  Address: No.15 Beisihuanxi Road, Beijing 100190 不同交汇角度微通道交汇处的液滴流动行为1) 曹刃拓*,刘赵淼* 2),申峰*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100124) 摘要 运用T型交汇的微通道可以实现相向流动的微液滴的融合,是目前被众多学者采用的一种流动诱导控制方式,但是对液滴的同步要求较高,由于操作误差等影响,不能保证所有的离散相液滴同时到达通道汇合处完全融合,导致融合效率不高。因此,本文针对通道交汇角度,运用高速摄影设备,观察并记录通道交汇处液滴相遇后的不同流动行为,得到不同交汇角度的通道内各流动行为对应的两相流率条件。总结通道交汇角度对液滴生成,流动行为以及临界毛细数的影响,以探求交汇型通道内液滴融合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通道交汇角度对液滴生成影响很小;对于交汇角度较小的通道,发生融合现象的流率范围更广,更适于液滴的融合。 关键词 微通道,液滴 ,流动行为,交汇角度 引 言 运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液滴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混合充分[1]等特点,因此拥有相当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潜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2],化合物检测[3],蛋白质结晶[4]等领域。将液滴用作微反应器需要对液滴进行相应的操作,如输运,排序,筛选等,其中微液滴的融合可以实现内部试剂的多步反应,是重要的微液滴操控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液滴的尺寸与均匀度是评价芯片功能可否实现的重要参数[5],因此在液滴微反应的过程中需要对液滴的尺寸、分布、运动行为等进行可靠与精确的控制。由于无需额外耗能,且不会破坏试剂成分,通过改变芯片内微通道的几何构型从而促使液滴被动融合是当前被广大学者选择的方法。 液滴的融合过程主要受通道结构与壁面性质的影响。利用微通道实现液滴的融合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液滴要相互接触,二是要克服液滴间的界面张力[6]。运用T型交叉的微通道实现微液滴融合的基本原理是使两向下游运动的微液滴在交叉处相遇,相互挤压使液膜破裂从而实现融合。液滴融合前,必须先将向离散相液滴间的连续相液体移出,以使液滴的膜相互接触。Yang[7]等人实验研究了T型交叉微通道内微气泡的融合,发现增大连续相液体粘度会阻碍融合,增大两相流体表观速度会减小融合发生的概率;气泡的接触时间与膜排液时间是气泡融合的关键参数。Christopher[8]总结了T型交叉微通道液滴的融合与分裂情况,发现液滴融合的临界毛细数取决于液滴碰撞速度,且液滴在通道内的流动速度与总流率、液滴尺寸、通道宽高比有关,相遇时微液滴相互接触的时间很短。相对于较短的液滴停留时间,膜排液时间比较长[9],液滴融合需要在分子间作用力诱导融合发生前将接触处的液体排出[10], 因此要在通道上游添加液体同步控制结构使两液滴到达交叉处的时间差尽可能减小,从而促进融合。Prakash[11]在微通道内添加网格结构可以使上游两液滴同时到达通道下游处,解决液滴的同步问题。但是由于壁面影响以及操作误差的存在,即使增加同步控制,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离散相液滴在通道汇合处完全融合。 综上所述,本文实验研究液滴相遇处的通道交叉结构对流动特性的影响。通过改变交汇角度,总结不同交汇角度条件下两液滴在交叉处相遇后的不同流动行为,得到交叉型通道内液滴融合的最佳条件。 1 实验材料与设置 实验的通道材料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通道结构如图1所示。通道宽度w=500μm,深度h=300μm。运用上游两T型结构产生对称的一对液滴,通过调整离散相入口流率Qd与连续相入口流率Qc控制液滴尺寸与流动速度,本实验中两相流率范围Qd=0.5-80μl/min,Qc=2-100μl/min。通道中部的网格结构用于控制液滴同步,使上游产生的两液滴能够同时到达下游交汇处。下游交汇角度α分别设置为30°,60°,90°,120°,150°,180°。 图1微通道结构示意图 实验应用的设备如图2所示,运用注射泵(Harvard Apparatus)将两相流体由入口注入通道,运用高速摄影系统(Keyence,VW-9000)观察两液滴在不同角度的通道交汇处相遇后的流动行为。离散相液体为去离子水,粘度μd=1.005mPa·s;连续相液体为液体石蜡,粘度μc=29.8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