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立足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doc
立足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新时代学校袁青
初中新课改,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一位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问1:为什么说你所折出的图形是菱形?
学生分别根据不同的图形说出各个菱形的判定依据,而图1,2,3的折叠过程正好涵盖了菱形判定的几种方法。
问2:以上所折的菱形中,哪一个面积最大?
在以上两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新的背景下来理解菱形的判定定理和面积的计算,从而使得理解得到升华、内化。与传统的教师讲解相比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转化能力。
二、数学实践活动应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师组织的动手实践活动能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益。
案例3:探究“在直角三角形中,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定理和证明方法。
情境1:拿一张Rt△ABC纸片(∠C=Rt∠,∠A=300),对折AB边使A点和B点重合,折痕为EF,沿BF对折,点C、点E恰好重合(如图),验证了
情境2:拿一张Rt△ABC纸片(∠C=Rt∠,∠A=300),对折AC边使A点和C点重合,折痕为EF,沿CF对折,点E落在BF上,沿CE对折,B、F恰好重合(如图),验证了
情境3:拿两张Rt△ABC纸片(∠C=Rt∠,∠A=300),
拼成一个三角形(如图)这个三角形恰好是等边三角形,
这样就验证了
以上三种拼、折图的实验操作,可以从视觉上暗示学生作辅助线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对象从模型操作向几何图形操作的转变。这一转变是质的转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物理实验上升到数学思维试验,不再利用具体事物表达数学思想,而是借助于数学的语言——几何图形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数学实践活动应为直观思维提供依据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题常常会因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即处于“瓶颈”。此时,可以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比较直观地发现规律,从而获得解题途径。
案例4:如图沿虚线折叠并剪下可得五角星,问∠OCD =( )。
D
C
O
初看图很多同学不知怎么解,其实只要用一张纸片实验一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所求线段CD的位置,从而求出∠OCD。
四、数学实践活动应为数学猜想提供结果
动手实践是研究数学的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当我们遇到难以下手的数学问题时,不妨通过动手操作,或许在山穷水尽之际能迅速达到柳暗花明之境界。
案例5:如图,已知D是△ABC中AC边的中点,
E、F是BC边的三等分点,BD分别与AE、AF交于
M、N,求BM:MN:ND之值。
分析:解这道题,即使先作出了DF辅助线,
也容易被重叠的中位线和众多的相似三角形干扰,
不容易简捷的得出待求值。但如果利用三角板上的刻度仔细地测量,会发现BM:MN:ND=5:3:2。再作几个较大的准确图形,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从而学生得到猜想的结果,即使需要证明,也因为找到了答案,问题求解会容易得多。
五、数学实践活动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核心应是最少地投入和最大地产出,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要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程序顺利地达到知识的彼岸,但牺牲掉的却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个实践活动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
案例6:一天,我听了两节同样内容的课:浙教版九年级下《经过三点的圆》。两位教师都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的,以四人小组合作,组与组之间通过比赛形式。
师:“各组在二分钟内作经过一个已知点A的圆,看哪个组作的多。”(操作中的已知点都已画在给定的纸上)
两分钟后,教师请作的最多的组汇报圆的个数并提问:“在时间不限制的情况下你们能作几个圆,为什么?”
生:“在时间不限制的情况下能作无数个圆,因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