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簋新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听簋新探

听簋新探 (首发) 殷德昭 湖北嘉鱼 李学勤先生《新见Ⅱ簋与“周有八士”》一文(以下简称李文)介绍了一件新见铜簋,即《铭续》0420。簋铭图片如下: 李先生所作释文为: 子,壬辰彡(肜),Ⅱ咸王赏,乍(作)父辛尊彝,才(在)十月,隹(惟)王八士(听)用祀彡(肜)。 王宁先生也撰文《新见Ⅱ簋相关问题再讨论》(以下简称王文),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簋铭应释读为: 子壬辰彡(肜),Ⅱ(展)咸(→播)王赏,乍(作)父辛尊彝。才(在)十月,隹(惟)王八士司(祠)用祀,彡(肜)。 关于两文详细观点,读者可参阅原文,此处不再重复。 我们对铭文的释读及相关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今试作讨论,仅供方家参考。 李文指出,《铭续》0420的制作年代范围“上起商末,下可到西周成康之世”。考虑到铭文的字数及风格,其年代上限当以商末乙辛时期为宜而不大可能更早。据李文介绍,《铭续》0420原题名“听簋”,李文释“Ⅱ”为“展”,并认为“展”即器主。王文支持李说。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可以商榷。为行文方便,以下暂依《铭续》所题。 一、断字问题 铭文第一行第三、四字为,李文断为“肜”,断为“Ⅱ(展)”,这是一种可能的读法,但并不是唯一的。乙辛时期的甲骨文“肜”字向来只写作三至五画,并无六画的写法。如:(《合集》35663)、(《合补》13423)、(《合集》35586)、(《合补》10945)、(《合集》35757)、(《合补》11299)等。读者可参阅《新甲骨文编》及《甲骨文字编》的“肜”字条。虽然两书都收有一例六画的“肜”字,分别摹作形和形,但实不可从。此“肜”字出自无名组卜辞《合集》32715,拓本作形,字右下角的拓影偏细且与其它笔画的走笔趋势不协调,极有可能是泐痕,而不是笔画。作为工具书,尽量收录各种可能的字形,是负责任的行为,但两书于此处则过于审慎。商周之际的金文“肜”字也无六画的写法,如:(二祀其卣,《铭图》13323)、(小臣邑斝,《铭图》11065)、、(豐彝,《款识》2.36)、(版方鼎,《铭图》02377)、 (小臣俞犀尊,《铭图》11785)、(仲肜盨,《铭图》05555)等。听簋铭文末字“肜”恰好写作五画的形,即为最佳证明。因此,我们认为听簋的第一个“肜”字应断为形,其下方的一画应属下一字,即“肜”下一字应断为形。 簋铭中共有两个“肜”字,都是商代周祭祭名“肜日”的简称。祭名“肜”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的“肜”是一次具体的祭祀,发生在单个日期,有确定的祭祀对象,如簋铭的第一个“肜”;第二种用法的“肜”由“祀”所统领,是对全体肜祭的总称,也是一祀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也称为“肜季”,如簋铭的第二个“肜”。在第一种用法下,“肜”必与受祭者相连,受祭者可前置也可后置或前后均置,但不能省去,如:“[乙]亥……遘祖乙肜”(《合集》37852)、“甲午肜羌甲”(《合补》10963)、 “丙辰……遘于妣丙肜日大乙奭”(二祀其卣,《铭图》13323)等。 簋铭第一个“肜”既然是发生在壬辰日的一次具体祭祀,那么其后的就理应是受祭者。我们认为是“示壬”的合文。证之于黄组卜辞,“示壬”恰有类似的写法,如:(《合集》35473)、(《合集》35477)、 (《辑佚》959)等。不同之处在于,簋铭此处的“示”上一横被置于整个合文之上。将释为“示壬”,也符合受祭者庙号与祭日天干相同的周祭原则,因而也是合理的。 既然“肜”后一字是“示壬”的合文,而不是“展”,那么肜祭的受祭者就不应是“八士”,簋的制作者也不应是“展”,而且一切关于“展”的推测也失去了理论基础。 二、器主身份 黄组卜辞中有大量王宾周祭卜辞,文例一律为:“干支卜,贞王宾祖先名祭名,无尤。”每次对祖先进行周祭祭祀,商王都要以“宾”的方式亲自参加,而且祭祀对象均以时王的身份进行称呼,如: 丁亥卜,贞王宾父丁协,无尤。(《合集》36129) 这条卜辞是占卜商王帝乙“宾”其父文丁的协祭时是否顺利。这说明周祭的主祭者都是商王或至少以商王为名义。簋铭记“壬辰肜示壬”,文末的“肜”又表示肜季,这说明这次肜祭示壬并不是一次孤立的祭祀,而是大型周祭的一个小环节。那么肜祭示壬的主持者即使不是商王,也应该是商王后裔中有资格主祭的人。 李文从假设的“八祀十月肜”分析,认为簋的历日不符合商末周祭,从而否定了《铭续》关于听簋铭文存在文字错乱的可能性。这对分析听簋的制作时代富有启发性。现在,由于知道了受肜祭者为示壬,及祭日为十月壬辰,我们就有条件可以推算得更精确一些。先不妨假设此次周祭发生在商末乙辛时期。根据常玉芝先生所拟《先王先妣祀序表》及《五种祀典祭祀周期表》计算可得,肜示壬距翌工典258日(周期为36旬)或268日(周期为37旬),以平朔29.5日计,合8个月零22日,或9个月零2.5日。在不考虑年中置闰的情况下,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