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窑烧,相隔万里遥.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是同窑烧,相隔万里遥.doc

本是同窑烧,相隔万里遥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花浅碗,官方定为清代顺治年间烧制。浅碗的口沿抹酱釉,碗心画一明末汉装闺秀的半身“七分面”像。女主人公坐在嶙峋的山石旁,若有所思。她身穿当时作为常服的直领宽袖大衫,大衫的对襟和袖口镶着绣花边。 青花仕女图盘 清 顺治(1644-1661年) 口径16.3cm足径6.5cm高4.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绣花镶边的花样繁多,不过设计木刻插图的画家大多把仕女大衫上的花边简化为一种纹样,即一圈圆点围着圆心组成一朵团花,让团花在无色背景上二方连续排列成行构成花边。瓷画匠则进一步加入了巧思,以深蓝青花料界定花边的宽度,以小圆点构成团花,排列在花边上。女主人公在大衫内着立领撒花绸衫,颈下正中缝铜纽扣。   女主人公右手托香腮,宽袖褪下,露出一截玉臂,臂上戴玉镯。双臂缠披帛,手握一柄下垂的宫扇。画面上与女主人公脸庞对称的是雄居怪石之上的一朵双犄牡丹花。牡丹花上方题诗:“若非群玉山头现,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一联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清平调?其一》,诗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当年李白为唐明皇赏识,召进翰林院。在皇帝与杨贵妃赏花时,李白进园侍奉,应景赋诗。李白在诗中以花喻人,在以华服、美容、露珠、仙乡等联想意境极力礼赞白牡丹花的同时,达到了写尽杨贵妃天姿国色的目的。双犄牡丹初见于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浅碗中的这朵牡丹形象饱满、花瓣丰富,堪称杰作,外貌接近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凤尾尊上所绘,对器物年代的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话说在瑞士有一对喜爱中国文物的Zuellig兄弟,历半个世纪之功,建立了海外最知名的私人中国历代陶瓷收藏,名为“玫茵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玫茵堂藏品中恰好有件青花浅碗,碗心绘仕女半身像,仕女正搔首弄姿,脸庞一侧所题两行诗文正是李白绝句《清平调?其一》中的首联“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与湖南博物馆藏浅碗上所书同一首诗的尾联相配,珠联璧合。   将两件浅碗的碗背相互对照,可见相同的形制、辅纹和碗底双圈楷书寄托款“大明嘉靖年制”。足圈两侧对角分别绘风格一致的水渚山峦、嘉木茅亭。显而易见,这两只浅碗出自同一窑口,而且时代相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在玫茵堂藏品中有两款风格形制非常相像的青花浅碗,除了前面介绍的那件之外,另一件在碗心绘同样装束的仕女半身像。她左手拈一花枝,伸向栖息在架上的鹦鹉,作逗鸟状。与湖南省博物馆藏碗所绘仕女一样,臂上套一玉镯。右手背在身后,执一宫扇。仕女脸旁空白处书一联句“拈花侧眼调歌鸟,转镜移肩点绛桃”,语出明末戏曲《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中丫鬟的唱词:“小姐,再不叫咱把领头香心字烧,再不叫咱把剔花灯红泪缴,再不叫咱拈花侧眼调歌鸟,再不叫咱转镜移肩和你点绛桃。想着你夜深深放剪刀,晓清清临画藁。”如果不看题词,那么玫茵堂藏这两件浅碗所绘仕女的脸型、发式、装束和手中的宫扇几乎完全一样,显然同属一套瓷器,或者属于同一批设计绘制烧成的瓷器。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青花仕女刺绣图盘”,定为清代康熙年间烧制。碗心所绘仕女半身像,同湖南省博物馆藏浅碗中的仕女形象更加接近。仕女凭桌而坐,右手肘搁在台面上,正用双手将一根劈开了的绣花丝线噙于口中濡湿,以防其蜷曲而不便走针。眼前是一只绣花绷架,架上绷着一帧几近完工的莲花图绣品。仕女头部左侧空白处写着两句五言诗“刺绣谩成文,蛩声入罗?俊保?同样是楷书笔带隶意,这是明末开始流行的书体。唐代崔国辅曾作《怨词二首》,其中一首的最后一句同碗上所书相同:“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碗心两句诗的大意是“信手刺着绣花卉纹样,此时秋虫切切的鸣叫声飘进罗帐”。 青花仕女刺绣图盘 清康熙(1661-1722年) 口径1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本文考察的四件浅碗上,仕女的五官、衣饰之间的相似程度很高,梳“?头”的仕女都以半侧面朝向观者,这种呈现方式俗称“七分脸”,以区别于全侧面的“五分脸”和标准像的“正面脸”。例如,这四位仕女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朵的画法几乎都一样,明显出于同一瓷画匠之手。例如眉梢处都稍稍往下,鼻子都以一根线条的一竖、一折、一勾来表现,而耳朵都只露出耳垂,且都扎了耳洞。又如,在其中两件碗上,画有同样的戴玉镯的手臂,而且,褪下的衣袖都有几乎相同的皱褶。      在四只浅碗上,仕女的衣领样式也惊人地相似:她们都外套交襟竖领大衫,内穿立领衬衣,领口有一至两颗扣子。在更为写实的清代仕女画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同样的大衫和里衫的搭配,与传世的镶宝石银镀金扣实物互为印证。   在三只碗上,仕女所穿对襟竖领衣的面料上都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