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老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式管理—老子.doc

中國式管理—老子 陳惠貞 《史記?老子傳》:老子為春秋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姓李名耳,字伯陽,史稱老聃,孔子曾向其問禮,讚美其為「猶龍」,故道經中有《猶龍傳》。漢代關於老子的傳說比較多,有說老子即老萊子,或說為周太史詹,或說不是,莫知其然。司馬遷稱其為「隱君子」,說其下落莫知所終;其年齡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因其修道而養壽。 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又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一說老子約在公元前580年至公元前571年間出生。祖先是殷代的貴族,後來其家族的一支又成為宋國貴族,一直到周王朝,世代皆有人作史官,為史官世家。晚年離楚國奔秦國,在過函谷關時,應守關關吏尹喜請求,口述著書上下篇,約5,000多字,至唐代時後人統稱為「道德經」。 道德經五千言,精闢的南面之術,治世修身的道理,二千年而彌新 。 圓融的天道、地道、人道觀,論述涵蓋環境觀、宇宙觀、世界觀、社會觀、歷史觀、人生觀…… 等等。 影響層面遍及哲學、 政治、兵學、教育、 人文心理…… 等領域。 通達世變的相對論思維 宇宙周而復始的學說-所謂生命,乃是一種不斷地變遷,交互興盛和腐敗的現象,這就好像潮水的消長一般,當潮水退盡時,便是漲潮的開始。 求新求變 → 反;相生相剋 → 矛盾。 由中國歷史看出興 衰,富 貧,強 弱,起 落,皆有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向正北方向一直走可以走到北極,則由正南方也可以走到北極,再過頭則又回到原點。“老子”中的“老”與“子”是否也有這層意義? 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認為世上萬事萬物的進行,所遵循的法則是「物極必反」和「禍福相倚」。某一方面發展到極致的時侯,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開始。因此,要避禍求福,便不可把福發展到極致,所以要謙遜自持、卑弱自守,知足寡欲,功成身退,以柔制剛,使物極必反的事不會發生。 老子認為萬物的起源和究極,在於「無」。老子指出萬物皆生於「道」,「道」也即是「無」,是沒有任何規定性的存在:道的超越性,無限性,決定了它與一切有形有質有具體時空位置的事物不同。道是永恆存在的世界本源: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倚天地而存在,是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從“道”中產生。而天、地 人三者,都必須以「道」為法則。「德」是道表現於萬物的特質,雖要惟道是從,但卻可循萬物的不同,有不同的變化,而道則永恆不變。道生萬物--「道」是自然和社會變化的總規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觀察自然界與人事間的結果,發現並歸納出一抽象的法則或規律即--道。 老子認為「道」存在於物質世界之前,最初的地球混元一氣,天地不分,獨立在空中,依一定的軌道,圓形運行,無聲無息,(沒有生物)永無休止。由於「道」的存在,萬物才得以產生。地球最初的現象稱為「大道」,大曰逝,逝是無窮盡的腦部運動,大曰遠(想無限遠的大自然),直至想到真理-- 道;得道之後便可以歸真返樸-- 反(返)。 道產生元氣,元氣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產生陰陽交合,陰陽交合產生了萬物。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自然法則;因此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相對論 老子以為,事物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對於事物的概念是經由比較而生的,也就是說,「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有用」還要靠「無用」才能顯現出它的功用。 老子特別重視負面的、反面的價值。他對事物的認識與衡量異於常人,一般人看事物都注重事物的表面,或者只看到事物的正面,即明顯的、陽剛的一面,卻看不到事物的裡層。 不要只抱持一個角度觀察事物,要用多角度來省思,不偏執於一,才能全方位思考,讓思考更加深入而兼顧。 道德經裡的相對詞特別多,宇宙萬物固然相反對立,但也相輔相成。「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都是相反相成的例子。 第二章: 當眾人知道「美」和「善」時,競相追逐,則「惡」和「不善」便產生了。 第十八章: 大道荒廢了,才需要仁義;智慧增進了,虛偽巧詐便跟著生成;當人倫不行時,孝慈才會被特別彰揚;國家敗亂,才顯出忠臣在。仁義、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來,都是非常好的名稱和行為,可是在老子看來,這些都是在大道廢棄、純樸破滅之後才產生的。 老子的思想大要 ●老子思想之根基-「常,道,反。」。 ●老子思想之中心-「無為,無不為。」。 ●無為觀念開展於人事上的應用-「守柔,不爭,小國寡民。」。老子由「無為」 演繹出具體實用之觀念,提出「守柔」、「不爭」及「小國寡民」之管理理論。 ●老子思想基於觀「變」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