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复兴探秘红郎花凶猛本质.docx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郎酒复兴,探秘红花郎凶猛本质(上篇)再看头狼 5?年,销售达到50?亿规模”― 这不是红花郎的发展目标,而是新郎酒的全新规划。阴雨绵绵的六月,成都一反常态没有持续闷热。在习习凉意中,传来了郎酒集团“次狼”即将出笼的消息。经过求证,我们得到郎酒集团第二梯队新郎酒、如意郎酒整装待发的消息。加上郎酒集团中原有中坚品牌老郎酒,我们明显感到,群狼正从“乱舞”的状态,进入到列队前进、有序地组合出击阶段。一树三花的战略目标,正从蓝图走向现实,在群狼的阵型中逐渐显露雏形。如今,酱香之花已经绽放,另两朵花正在结蕾,我们需要认真判断。  如果时光倒回到8?年前―?2002?年,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5?年,50?亿元”这样的规划是雄心壮志,因为这更像痴人说梦。在当时,郎酒集团刚刚经历最低谷的时期,全年销售额不超过25?亿元,各个市场销售全面下滑,企业摇摇欲坠。但是,伴随着红花郎的横空出世,郎酒集团踏上了回归之路。从2005?年的5?亿元,到2007?年的13?亿,再到2008?年超过20?亿,2009?年的35?亿元,郎酒集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郎酒复兴”。在席卷而来的“郎旋风”中,红花郎就是那匹凶猛的“头狼”。2009?年,红花郎占到了集团总销售额的50 %?,是名副其实的复兴中坚。  重新回顾头狼崛起的路程,我们避开了对红花郎广告战术、市场启动、团购技术等方面的解读,因为研究这些问题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如果说这些优势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那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在力求追踪水面之下的部分― 战略、体制、组织和人。我们希望检索到红花郎快速发展背后的那些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既对行业有借鉴,又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郎酒,判断郎酒的商机。  上篇红花郎“传奇”  目新食品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吴冕  死不了的郎酒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2?年,郎酒先后两次引进职业经理人,但是都没能遏制住郎酒销售下滑,直到2002?年汪俊林接盘,郎酒才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开始一路猛进。  郎酒在中国白酒历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称其为“传奇”是因为这是一个历经“折腾”而不死的企业― 非但没有“死”,而且现在日子比谁都过得潇洒、比谁都过得牛、比谁都过得有质量!上世纪90?年代左右的郎酒,邹寸有一个口号叫做“天生好酒,中国郎酒”。很多白酒专家对郎酒尤其是酱香郎酒赞不绝口,其中就有曾祖训老先生。记得有一次,我受朋友之托带了一瓶来自茅台镇的酱酒到曾老家里拜访,请他提点宝贵意见,坐定之后,曾老让我稍候片刻,不一会儿,他就拿出了一瓶他珍藏的酱香郎酒。先品前者,后品郎酒。曾老品完之后的话我至今还记得:“酱香郎酒口感真是好… … ”然而,就是这样的好酒,2002?年之前却处于半停产状态,市场跌人谷底。这多少与它的两次折腾有关:第一次“折腾”是空降了一位来自外企泰国正大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很快就因为销售无大的起色被换掉了;第二次“折腾”又空降了一名职业经理人,最终的结局在本刊前身《糖酒快讯》 杂志中一篇名为《 郎酒180?天》 文章里有记载,兹不赘述。总之,邹寸郎酒是整个白酒行业的一个负“焦点”― 逢酒必谈郎酒,其中最著名的段子叫做“废铜烂铁”论:1/3?乃真金白银、1/3乃废铜烂铁、1/3行将就木。历史进人2002?年。郎酒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人心不稳、厂子半停产、市场遗留问题一大堆… … 老员工在问,干部在想,地方政府也心里打鼓。2002?年3?月10?日,宝光集团正式完成了对郎酒的收购。妄自猜之,当时的汪俊林有多大把握能把郎酒这个90?年代“大哥”、之后的“小跟班”重新带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去,他自己心里估计也免不了打鼓。  红花郎的艰难问世在红花郎之前,从外部环境讲,当时可供经销商选择的高端品牌不多,市场期待黑马的出现;从企业内部讲,进入转折点后的郎酒需构建新的发展战略,并在此指引下对品牌形象、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等等做出变革  红花郎火了之后,普遍的说法是,这瓶酒沾了茅台酒的光。我非常不认可。要讲红花郎的问世,必须先交待一下当时企业的两个大背景:现状一:老产品缺乏竞争力。红花郎之前的郎酒产品有没有竞争力?有!不过要加“有限”两个字。当时,郎酒最大的竞争力就体现在“郎”这个字上,换句话说是体现在郎酒这个品牌上― “中国名酒”,金光闪闪!然而,品牌这个东西就好比婚姻,你老是“只取不存”,早晚得出问题。换成白酒而言,这里有一个“产品”与“品牌”的“二元逻辑”― 只管产品销售,不管或很少管品牌建设,迟早“玩完”。因此必须一边抓产品销售、一边搞品牌建设,一边取一边存,存要大于取。这个“两手抓”,中国酒界大多数企业应该是在2004?年前后才学会。只取不存就是依靠品牌势能维持产品惯性销售― 这是当时郎酒产品销售与品牌的现状之一。现状之二: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时茅台、五粮液等的终端售价已经嗖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