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LⅠ=LⅡ=LⅢ=LⅣ=LⅤ= 解:前向通路和独立回路 两两互不接触回路 共6项:LⅠLⅡ,LⅠLⅢ,LⅡLⅢ,LⅠLⅤ,LⅢLⅣ,LⅣLⅤ 退出 * 三三互不接触回路 仅一项 LⅠ·LⅡ·LⅢ= 特征式 退出 * 传递函数为 退出 * 退出 例 试简化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 * 退出 * 退出 * 例 通过方框图变换求取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退出 * 退出 解: * 退出 * 退出 * 退出 一、模型的表示 1、传递函数多项式模型 * 2.6 数学模型的MATLAB描述 2、传递函数零极点增益模型 * 3、状态空间模型 * 4、复杂传递函数的求取 conv函数求多项式乘法 二、模型之间的转换 ss2tf、ss2zp、 tf2ss、tf2zp、 zp2ss、zp2tf * 三、系统建模 串联 sys = series(sys1,sys2) 并联 sys = parallel(sys1,sys2) 负反馈 sys = feedback(sys1,sys2,-1) 单位负反馈 sys = cloop(sys1,-1) * 急惊风法 * 具有简捷、方便、通用等许多优点--应用广泛。 * 1、用解析法建立数学模型时,对其内部所体现的运动机理和科学规律要十分清楚,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力求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要合理。 2、即人为地在系统上加上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系统辨识。 * ①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②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 * 对于具有两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y = f(x1,x2),可以在工作点(x10,x20)邻域展开成泰勒级数。 * 对于时域函数 f(t),只要满足相应的收敛条件,其拉氏变换(Laplace变换)的常规定义为 鉴于工程上常常需要处理在t=0处不连续的函数甚至具有更复杂性质的函数,控制理论中常常把拉氏变换的定义修改成 对于在t=0处连续,即满足f(0+)=f(0-)的函数来说,与常规定义并无区别。而采用修改后的定义可以使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大大地简化。 * 单位脉冲函数可以通过极限方法得到。单个方波脉冲,脉冲的宽度为a,高度为1/a,面积为1。 保持面积不变,宽度a---0, 高度1/a---∞ * 将时域函数f(t)转换成复变函数F(s)的两个优点:时域中超越函数在变换域中是有理函数;可以简化计算,如卷积分转变成相乘运算。 * 2、(动态)结构图的特性 (1)结构图是线图方式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关系。 (2)结构图上可以表示出系统的一些中间变量或者系统的内部信息。 (3)结构图与代数方程等价。 退出 * 写出组成系统的各 个环节的微分方程 求取各环节的传递函数, 画出个体方框图 从相加点入手,按信号流向依次 连接成整体方框图,既系统方框图 绘制方框图的步骤 二、结构图的建立 退出 * 退出 例 绘制如下图所示 RC 电路的方框图。 解:(1)写出组成系统的各环节的微分方程,求取各环节的传递函数 * 退出 (2)画出对应的方框图 (3)从相加点入手,按信号流向依次连接成完整方框图。 * 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化简 1、基本原则:变换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具体而言: (1)变换前后前向通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不变。 (2)变换前后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不变。 方框之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 方框图的简化是通过移动引出点、比较点,交换比较点,进行方框运算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 退出 * 2、等效变换法则 (1)串联连接 G1(s) G2(s) R(s) C(s) G1(s)G2(s) R(s) C(s) 退出 (2)并联连接 G1(s) G2(s) + + G1(s)+G2(s) R(s) R(s) C(s) C(s) * (3)反馈连接 E(s) G(s) H(s) + R(s) C(s) B(s) R(s) C(s) 退出 * (4)相加点(求和点)移动 前移 R1(s) G(s) R1(s) R2(s) + C(s) R2(s) 1/G(s) + G(s) C(s) + + 退出 R1(s) C(s) + R2(s) C(s) R1(s) G(s) R2(s) G(s) G(s) + + + 后移 * (5)分支点(引出点)移动 前移 后移 C1(s) G1(s) G2(s) C2(s) R(s) C1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