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教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一、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其主要内容为:一、租地范围。二、租地具体办法。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六、华洋分居。界内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七、开设贸易场所。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1853年以前,上海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1853年到1855年,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内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1854年7月通过的《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这一变化,对上海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内重大问题。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内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两以上的外国人。纳税人会议有年会和特别会议两种,年会多在每年4月初召开,特别会议则不定期。纳税人会议权限相当广泛,举凡工部局年度预算决算、特征税捐的决定、执照的发给、地产委员的选举,以及其他与租界内大众相关的大事,均由其讨论批准。纳税人会议类似于西方的议会,实为租界内具有立法和监督职能的最高权力机关。      其三,工部局的设立。英租界辟设以后,成立了一个道路码头委员会,推选委员三人,负责收捐和建设各项事宜。1854年7月,英、法、美租界宣布设立工部局,同时解散道路码头委员会。工部,在中国传统官制中,为六部之一,掌管工程、水利、交通等项事务。“工部局”之名,在一般中国人理解中,以为也是主管道路、码头之类工程的机构。因此,这一机构的设立,在当时上海并未引起多少震动。事实上,工部局远非传统官制中的“工部”可比。在英文中,工部局作Executive Committee,意为行政委员会,是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以外的行政机构,它在日后被赋予越来越大的权力,不但拥有行政、征税等权,而且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性质的“附则”。这一机构,先是三租界的共同机构,后法租界独立出去,成立公董局,工部局便成为英美公共租界的行政机关,直到租界结束。      其四,会审公廨的设立。《南京条约》的附约之一《中英五口通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