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与评论(上)讲述.doc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民居与评论 朱继毅 该课程为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或研究生理论学习的提高课,前选课程为《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该课程以中国皖南民居和客家民居为主要线索,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形态与构成,试图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一单元哲学与社会、艺术与文化 哲学与思想 中西方建筑形式和建筑方式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其源于不同的 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我们知道,西方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是离不开宗教的,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无不如此。希腊的雅典卫城,罗马的万神庙,希腊罗马时期的各类神庙建筑,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如巳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文艺复兴及之后的各类宗教建筑(如佛罗伦萨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人教堂),它们形成了西方建筑历史的主线。当然,社会与生活的发展变迁也是建筑历史形成演变的重要线索。古希腊的剧场、广场、议事厅,古罗马的角斗场、浴场、凯旋门、中世纪的宫堡、庄园、市政厅、交易所,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类公共建筑及宫殿(如圣马可广场、卢浮宫、凡尔赛宫),它们是不可忽视的,但也与前类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纵观历史,民居的地位却是微不足道的。 古代中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从来没有象西 方那样的热情,有时甚至是滑稽可笑的。中国存在着佛教与道教,但多数中国人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道教的内容庞杂、神密而多变,少有人全面地理解而全身心的投入,只道它能够驱鬼避邪、消灾养身。烧香拜神的目的是为了现世的生活,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的兴趣远大于佛教,道家的兴趣远大于道教。太平天国创建拜上帝教,但目的却是均贫富共太平。人们对生活的热情是高于一切的,见面要问“吃了吗?”,分手要说“保重身体!”,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关心,也即是所谓的“仁”,这己经是哲学的问题了。事实上中国的哲学就是生活的哲学,其核心是伦理,它贯穿在从“心”到“仁”,从“家”到“国家”的整个系统中。建筑也不例外,单从一个“家”字就能引出所有的话题。我们居住的 地方叫“家园”,外出最不能忘的 “家乡”,家的建筑是“宅”,人死了还要住“阴宅”。寺庙最初的形式是“舍宅为寺”。宫殿不过是皇帝的家,只是更巨大华丽罢了,多数皇帝更关心自己的生活,因此被他的人民骂成是昏君,明君则更关心臣民的生活,因此而被历史所称颂。园林更是居住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人墨客们在这样的生活中,在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里挥洒着他们的道骨仙风。总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象我们一样注重现世的生活,关心生活的哲学。也因此没有哪个国家象我们一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 ■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逐渐衍生出一系列的中国人的自然观念和社会观念,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家庭制度之上的封建统治机制。由于以农业的方式与自然打交道,人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并融于自然,道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自然观与西方相比,其差别是本质上的。西方人对自然充满着恐惧和征服之欲,回此有英国的“HAHA”,有凡尔赛宫整齐巨大的后花园。而中国“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也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中国人喜欢在山额上造亭子,西方人则善长在山头上建城堡。中国的社会里,正如农业对土地的依赖,丰收对经验的依赖,人也由家族制度而相对地稳定下来,祖宗崇拜也因此而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建立在社会伦理基础之上的儒家哲学。在这样的哲学思想左右下,建筑的形态体现出异乎寻常的同构特征,以至于有人极端地说,一个中国的“中”字就能涵盖古代中国建筑史的全部内容,万变不离其中(图1—1)。 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中国人对于人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使一个人,进取时表现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积极态度,退隐时怀着“桃花园里可耕田”的心境。建筑也同样,所谓陋室不陋、铺张有度,处处渗透着这种儒道互补的实践理性精神。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中国这样的大陆国家与希腊这样的海洋国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前者以农为本,以仁治邦,强调直觉领悟,追求自然、纯朴,谴责人为,不思变化。后者以商为重,社会民主,追求知识,惯于变化,不怕新奇。有人用如下的简图来概括东西方发展过程的差异,体现在建筑 上也不无道理(图1-2)。 可以说中国人的努力是执着的,就象是冶印,阴刻与阳刻两种,几千年不停地在这方寸之地里耕耘,宽可走马密不穿针,乐在其中,其乐无穷。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