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 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后↓ 2. 对机体的影响 (2)对心脏的影响 心肌传导性、心肌传导性、心肌收缩性和心肌自律性降低。 心搏骤停 二、高钾血症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高血钾 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 二、高钾血症 促进钾移入细胞 对抗钾的毒性 排钾 3.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高钾血症 谢谢! * 2.原因 丢失等渗液 胃肠道丢失:麻痹性肠梗阻时;大量呕吐、腹泻或胃、肠吸引;新生儿消化道先天畸形所引起的消化液丧失。 皮肤丢失:大面积烧伤, 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大量抽放胸、腹水, (三)等渗性脱水 ? 3. 影响 ECF渗透压正常,血[Na+]正常 (三)等渗性脱水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补水量多于补Na+量 (三)等渗性脱水 三型脱水的比较表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特点 失水失Na+ 水、Na+比例丢失 失水失Na+ 血清钠浓度(mmol/L) 150 130~150 130 血浆渗透压(mmol/L) 310 280~310 280 细胞内、外液改变 细胞内、外液↓ 细胞外液迅速↓ 细胞外液↓内液↑ 尿量 减少 严重者减少 晚期减少 口渴感 极明显 明显 不明显 血压 正常或稍低 低 低,易休克 皮肤弹性 尚可 稍差 极差 神志 烦躁 精神萎靡 嗜睡或昏迷 二、水肿(Edema) 过多的液体在体腔内积聚又称为积水 (hydrops)。 概念: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 心性、肝性、肾性、炎症性、 过敏性、特发性 (1)按原因 皮下水肿、喉头水肿、视乳头水肿、肺水肿、脑水肿 (2)按部位 局部性 全身性 (3)按范围 二、水肿(Edema) ※ 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 钠、水潴留 (一)水肿发生机制 毛细血管内压 血浆胶渗压 组织胶渗压 组织静水压 淋巴回流 (一)水肿发生机制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白蛋白↓ 摄入↓;合成↓;丢失↑;分解↑ 微血管壁通透性↑ 淋巴回流障碍 组织液 生成回流 (一)水肿发生机制 (2)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滤过面积↓ 有效循环血量↓ 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肾内血流重新分布 近曲小管重吸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醛固酮、ADH↑) (一)水肿发生机制 心性水肿 左心衰→心源性肺水肿 右心衰→心性水肿 特点:因重力作用先发于下垂部位 (二)常见全身性水肿的类型 右心功能↓ V淤血、V压↑ 肾血流量↓ Cap内压↑ 水肿 胃肠肝淤血 蛋白吸收合成↓ 血浆胶渗压↓ GFR↓ 钠水潴留 肾小管重吸收↑ 醛固酮、ADH↑ 心输出量↓ 心性水肿机制 肾性水肿 ①肾病性水肿:是肾病综合征的四大特征之一:全身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 ②肾炎性水肿。 (二)常见全身性水肿的类型 肝性水肿 原发于肝脏疾病导致的体液异常积聚称为肝性水肿(hepatic edema)。它常常以腹水(ascites)为主要表现。 肝性水肿的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二)常见全身性水肿的类型 肺水肿是指液体过多地积聚在肺间质、肺泡腔。 急性肺水肿常见于左心衰竭,慢性肺水肿多见于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 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或无色泡沫样痰和发绀等。 肺水肿 (二)常见全身性水肿的类型 肺水肿发生机制是: ①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使血浆成分漏出; ②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③人体快速输入晶体溶液,使肺血量和毛细血管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诱发或引起肺水肿。 (二)常见全身性水肿的类型 脑水肿 脑水肿是指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脑容积增大可分为: ①血管源性脑水肿:常见于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脑栓塞等。 ②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多见于急性脑缺血缺氧、脑膜炎、水中毒等。 ③间质性脑水肿:多见于脑肿瘤压迫及炎症性疾病等。 (二)常见全身性水肿的类型 (1)水肿液的性状:水肿液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 (三)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1.水肿的特点 漏出液是在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的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液体交换失衡所致小球滤过率下降; 渗出液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引起。 渗出液和漏出液鉴别 渗出液 漏出液 机制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 原因 炎症 非炎症 蛋白含量 >3g% <2.5% 比重 >1.018 <1.015 细胞数 >500/100ml <500/100ml 蛋白定性试验 阳性 阴性 凝固性 能自凝 不能自凝 透明度 混浊 澄清 水肿器官的体积增大,重量也增加,包膜被牵引而紧张发亮。此外,在组织学上水肿部的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