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梨园公会及梨园老匾拾遗.doc
梨园公会及梨园老匾拾遗
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内举办了数十方梨园旧匾的展览,引来不少观众。所谓梨园旧匾,是指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到公元1944年,60余年间京剧梨园界数千演职人员向梨园公会所奉献的匾额。
那什么是梨园公会呢?梨园公会即戏曲界的行会会馆。此会馆历史悠久,从清朝的精忠庙,到民国初年的正乐育化会、北京梨园公益总会、北平梨园公会,及建国后的北京梨园文艺工会,历经了百年的风雨沧桑。
首先说说这个精忠庙。清朝的统治者十分喜爱戏曲,无论是祭祀、年节、帝后生辰等活动,均以唱戏作为重要的庆祝活动。尤其是晚清时期,慈禧、同治、光绪等人对皮黄的爱好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水平,不但亲自导戏,还下旨编戏。“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以嗜戏作为时髦之举。因此从事演戏的艺人也越来越多。清廷为了管理民间日益增长的戏曲艺人,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梨园公所,又称梨园会馆,其址在今北京前门外大街东珠市口以东草市的精忠庙内。
原来这所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精忠庙,供奉的是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岳飞,与戏曲并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后来怎么会变成了管理戏曲的机构了呢?原来在这座庙的旁边还建有一座喜神庙,供的是喜神,就是戏神翼宿星君,这是戏曲的祖师爷。政府将会馆建于精忠庙侧的喜神殿内,后来通称为精忠庙。官府设堂郎中进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向内廷传戏及公布法令、政策等行政事务。除此之外,艺人们还要公选出一位德高望众、技艺精深、有公益心,并能为同行排忧解难的首领,称为庙首或会首。庙首平时除了安排演出时间外,还要负责调理伶人之间的纠纷,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庙首要去叩见堂郎中请示处理。清室退位之前,有许多著名的艺人都担任过庙首或副庙首之职,如嘉庆年间的高朗亭,同治年间的程长庚、刘赶三、徐小香、杨月楼,光绪年间的王九龄、俞菊笙、谭鑫培、时小福等等戏曲界的名宿。
随着武昌起义隆隆的炮火,200多岁的清朝政府终于寿终正寝了。当时担任精忠庙庙首,也是最后一任庙首的梆子演员田际云,向北京民国政府倡议,成立正乐育化会来代替原来的梨园行会。在俞振庭、余玉琴、谭鑫培等人的共同努力协助之下,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正乐育化会正式成立,而精忠庙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的梨园行会设在三里河织云公所内,谭鑫培任首届会长,田际云任副会长。会内设专人负责处理有关戏曲艺人生活福利事项,费用由各戏班担负;同时还负责处理艺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争执等事宜。此外,正乐育化会还兴办了一所育化小学,让梨园艺人的子女接受教育。
正乐育化会成立后,曾发生了一件令梨园行同仁们都很气愤的天寿堂易主的事情。天寿堂位于正阳门外西珠市口,粮食店街南口路西,明代为惠济祠,清雍乾年间由北京伶界购得后置为公所,称为五道庙梨园馆,或惠济祠梨园馆。乾隆年间的著名秦腔旦角魏长生长居于此,馆中除了有楼台外,还建有祖师殿,以供奉香火。清光绪年间,此处改为“天寿堂”饭馆,成为了达官贵人的宴乐之所。民国元年,伶界欲将此地收回重建为梨园会所,遂与天寿堂进行诉讼,不幸落入商人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内,败诉后将梨园馆迁出。也正因如此,戏曲界的艺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共同出资在樱桃斜街处购得一所房产,建成新的公所,名为“梨园新馆”。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正乐育化会被梨园公益总会取代,梨园公益总会是由著名京剧演员许德义、郝寿臣、侯喜瑞、叶春善、朱文英、王长林等人共同发起,其职责与正乐育化会相同,尚小云和王琴侬先后担任会长,其址就在樱桃斜街上新建的“梨园新馆”内,这所新馆也就成为了梨园公会最后的会址。梨园公益会以救济贫苦同行、购置义地、组织赈灾义演、调解艺人纷争为己任,在梨园公益会成立的当年就举行了两次筹款义演。1935年北平政府以梨园公益总会无正式登记手续为由,责令其改组。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梨园公益总会正式更名为北平梨园公会。杨小楼为董事长,尚小云、于连泉为副董事长。这次的重组新增了准许女演员入会、票友入会的新规定,从而使组织进一步扩大。1947年北平梨园公会换届选举,改称京剧公会,会长叶盛章,副会长有沈玉斌、薛长发、韩长宝等人。建国后改为北京梨园文艺工会。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梨园工会也同最早的精忠庙一样走完了它自己的历史使命。
讲完了梨园公会的历史,那下面就该讲讲这批历史悠久的梨园旧匾了。这批总共70余方的旧匾,共收录了戏曲界七科四行3000余位演职人员的姓名,是梨园界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它的发现也充满了戏剧性,上世纪80年代,坐落在东城区智化寺内的文博交流馆成立后,工作人员一次偶然的寻查,竟然在庙墙角的破烂木材堆中,发现了这批险些成为废品的至宝。
这些老匾原是一直挂在樱桃斜街的梨园公会内,“文革”期间被拆除,并放入了智化寺内。梨园界曾有这样的规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