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心理学简札.doc

  1. 1、本文档共3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心理学简札

一章:心理学,在科学的江湖中致敬之作——代前言 (一) 1986年,我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就读学校教育专业,心理学和教育学一起并列为本系的两大专业课。那时候,同学们中间流行着一本书,既不是通俗小说,也不是纯粹的专业书。书名叫《心理学简札》,作者为当时中国心理学会会长潘菽。那本书发行到28000册。在今天,如果哪位商业作家写的类型小说发行到这个数量,就得念阿弥陀佛了。 潘菽是受过“五四”洗礼的学子。大学毕业后他远渡重洋,到美国求学。先后就读于加州大学和印弟安那大学,最后在芝加哥大学拿下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心理学中“行为派”和“机能派”展开的论战。还有其它五花八门各流派之间的争论,曾立下誓言——“要为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而献出自己一生的力量”。 不过,回国以后,由于社会大环境一直动荡,潘菽虽然组织过一些专业研究,出版了几部专著,至少他自己认为在学术上并无作为。 1963年,一场心肌梗塞让潘老暂时脱离工作岗位,躺倒在病床上,这反而给了他一个远离喧哗,个人独处的机会,方便他整理自己的思路。于是,潘菽陆续把自己多年来对心理学的思考写在笔记本,或者便签上。这一写便不能罢手。文革当中,即使被批斗的时候,潘老如果来了灵感,返回牛棚后也会照写不误。 最后,这些散碎文章竟然积累到六十多万字! 由于潘老根本不是为出版而写作,这些文字读起来流畅自然,直截了当,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潘老在“简札”中评点学派,藏否人物,甚至远远超过心理学范围之外,去谈文化,谈哲学,读起来生动过瘾。 就文体而言,它们既不是学术论文,不受论文规范的约束,也不是用来宣传心理学的科普读物。总之,它是一个专业学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他热爱心理学,他在文字中讲他的所爱。 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字风格,《心理学简札》比任何一本指定的教材更为初学者所喜爱。我从未见过潘老,甚至没见过照片,但因为读了这本书,我把他当成一位心理学的入门老师。 人要比较才能分高下,我对潘老师的敬仰,也便是对那些平庸、苟且,甚至有些无懒的心理学工作者的反感。比如当时天津有一位“心理学家”,正经八百的教授。此君文革刚结束就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内容严谨,资料充实。我等后辈买来读后均受益菲浅。事后得知,这位先生是把一本西方心理学译作直接署上自己的大名作为“成果”。方舟子那时还小,如果已经出道的话,断然不会饶了他。 毕业后不久,我在天津人才学会年会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遇到这位高人。此君当时在办一份通俗心理学杂志。我刚毕恭毕敬地喊了一声“X教授!”。他就立刻打断我说:你是某县来的吧?在你们县帮我推销这个杂志,给你提成为…… 市侩哪里都有。因为有这些市侩陪衬,潘老这样的人才显得更脱俗。 (二) 现在流行“致敬之作”,我把下面这本书命名为《心灵简札》,便是向潘老先生致敬,感谢他的书领我入门,引导我思考了许多问题,更感谢他教我懂得什么才叫科学工作者。 与潘老前辈那部自我表达性质的作品稍有不同,《心灵简札》有自己明确的读者对象——非专业的,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只要有中学的知识水平,外加一份对心理学的爱好,完全可以读懂这本书。我经常和各地的心理学爱好者接触,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本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自这类问答的记录。其中有的小专题,比如“从哪学?到哪去?”、“从外行到内行”这些篇章,更是直接针对心理学爱好者写的。 甚至,笔者在写作本书时,也和企业作“产品测试”一样,将初稿传给心理学爱好者,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内容你是否有兴趣?我写的是否通俗易懂?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这样更保证了本书的针对性。 和《心理学简札》一样,本书由许多篇短文组成。基本上每篇都可以单独阅读。你可以一口气把它读完,也可以花几分钟读一篇。然后作自己的事。一些篇章后面都有一个小练习,帮助你体会该节的内容。 不过,虽然并没有完整的体系,但笔者将这些论题归了类,每章大体上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全书十五章,从学科概况、经各科知识,一直谈到具体应用。基本覆盖了公众所关心的心理学问题。 2008年是潘菽先生去世二十周年。他的故去之影响,远的不如黄家驹,近的不如傅彪。届时肯定不会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忌日。没有关系,只要心理学界的“徒子徒孙”知道这一天就行了:一位把毕生献给心理学事业的前辈在那一年燃尽了生命的蜡烛。 小练习: 有位心理学爱好者给我开了一堆书单,说他读过十几本心理学著作,然后问我,他现在算是达到了哪种水平。我回答说,你提到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