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杂剧中场景的民俗文化(共4861字).docVIP

浅析元杂剧中场景的民俗文化(共4861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元杂剧中场景的民俗文化(共4861字)

浅析元杂剧中场景的民俗文化(共4861字) 在探讨寺庙场景的文化意蕴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寺庙文化过去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首先,寺庙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神灵信仰、因果报应观念原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中固有成分,影响所及后世。在佛教在传入我国之后,其三世因果观念也很快被接受,民众们的也普遍认为寺庙中的神灵能够洞察是非、惩奸除恶。寺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地方社会,还与民俗文化发生了密切联系。早在魏晋时期,许多伎艺就进入了寺庙,《洛阳伽蓝记》中就记录了洛阳各寺伎艺演出的盛况。唐宋以来,民间信仰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除了官方允许致祭的寺庙之外,所谓的“淫祠”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宋代,传统文化达到全面繁荣与高度成熟,寺庙在民众生活中的位置突出。仅以《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盛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的记载来看,南宋都城临安一带有各类庙会,诸如二月八日桐川张王生辰、三月三日真武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岳诞辰、四月初六日城隍诞辰、四月初八日庆佛会、五月二十九日忠惠王诞辰、六月六日崔府君诞辰等,届时还有杂剧、百戏的演出。民众生活于这样一个庞大而芜杂的信仰体系之中,为戏剧艺术的孕育与成长培育了丰厚的土壤。及至金元时期,包括民间演剧在内各类艺术依托神庙为自己争取了发展空间,戏剧演出与神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化。 其次,寺庙是公共活动空间。在魏晋时期,寺庙就成为公共活动空间,丰富多彩的祭礼、仪式,以及“街谈巷语”、“丛残小语”构成了独特的寺庙文化。在宋元时期,寺庙中的祭礼仪式还与演剧以及其他各类社火活动融为一体,这可以从文献与文物资料中得到印证。如《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即载有“……作乐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①。元代,即使在村落,歌舞献演活动也异常频繁与浩大,如山西洪洞县赵城广胜寺元延祐六年(1319)《重修明应王殿之碑》载:询之故老,每岁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适当群卉含英,彝伦攸叙时也。远而村镇,近而村落,贵者以轮蹄,下者以杖履,挈妻子、舆老羸而至者,可胜既哉。争以酒肴香纸聊答神惠。而两渠资助乐艺,牲币献礼,相与娱乐数日,极其厌饫,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此则习以为常。②当时庙会之时,人们蜂拥而至,不分城乡,不分城乡、远近、贵贱、男女、老幼,而且对于演出等娱乐活动恋恋不舍,可以说观赏性和娱乐性已成为当时演剧活动的重要目的。稍后的山西阳泉市蒲台山灵赡王庙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蒲台山灵赡王庙碑》碑,对当时的祭祀风俗和庙会活动也有描绘:前期一日迎神,六村之众具仪仗,引导幢幡宝盖、旌旗金鼓与散乐社火,层见叠出,名曰‘起身’。明日牲牢酒醴香纸,既丰且腆,则吹箫击鼓,优伶奏技。而各社各有社火,或骑或步,或为仙佛,或为鬼神,鱼龙虎豹,喧呼歌叫,如蜡祭之狂。日晡复起,名曰下神。③ 再次,寺庙具有宗教功能之外的多方面功用,使其与民众生活密切联系,对中古及其后的世俗社会还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譬如,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了宣扬“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理念,注重社会救济活动,道教同样采取了各类救助措施。在其后来发展过程中,寺庙在社会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金元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困苦,他们或逃荒,或进入寺庙宫观以躲避赋税徭役,寺庙成为避难场所之一,僧房还是临时休息或暂时寄居之所。科举制度在唐宋时得到极度推广,许多贫寒子弟孜孜以求功名,书生寄居寺庙是实际情况。如范仲淹小时读书刻苦,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士子寄去佛寺苦读作为古代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唐宋时期许多笔记小说也有记载,如《唐摭言》载: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④此外,寺庙由于多建筑于风景秀丽之处而成为各地重要人文景观,吸引了大批官僚、文人等访客,其清幽的环境最适合文人咏诗作赋,寺庙理所当然地成为文人聚会的场所之一,游览或寄居寺庙也成为了文人们的一种普遍风尚。文人对名山大川的关注从魏晋便开始了,游仙诗、山水诗在魏晋时期大为兴盛便是见证,后来佛道的交替兴盛使得寺庙大量修建,几乎遍布城乡,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我们至今仍然能在各种地方志中见到文人的游赏寺庙之后写下的游记。 不仅如此,古代文人与僧侣的交往也比较密切。寺庙中不仅僧侣多有学识,而且也收藏有诸多名人书画和古籍,自晋到宋,如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王维、韩愈、苏轼、陆游等等诸多名家无不与僧侣有时交往,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