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戏剧中的男旦艺术(共4064字).docVIP

浅析古典戏剧中的男旦艺术(共4064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古典戏剧中的男旦艺术(共4064字)

浅析古典戏剧中的男旦艺术(共4064字) 化妆技术在各个时期都会有所不同,这是随着朝代更迭、风俗变迁以及观众的审美而不断变化的。宋元以前的面部化妆似乎略显粗糙,且史料记载中也并不完备,大多仅有轻描淡写的几个字来概括说明,如前已提及的“面正赤”和“自敷粉墨”;魏明帝“使小优郭怀、袁信裸袒游戏……作辽东妖妇”;再如《隋书?音乐志》记载:“宣帝(后周)即位,而广召杂伎……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又如唐?无名氏《玉泉子真录》中记载:“数僮衣妇人衣,曰妻曰妾,列于旁侧”等等。这些记载中都对男扮女装有点到即止的说明。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戏剧艺术自身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化妆理念和技术也得以臻熟。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声容部》中特别提出“修饰”二字,他还指出“:匀面必须匀项,否则前白后黑,犹如戏场之鬼脸;匀面必记掠眉,否则霜花覆眼,几类春生之社婆。至于点唇之法,又与匀面相反。一点即成,始类樱桃之体,若陆续增添,二三其手,即有长短宽窄之痕,是为成串樱桃,非一粒也。”[2]可见,身为一个文人的观众,他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从中也可看出当时化妆艺术所追求的标准和达到的高度。男性想要装扮成女性进行表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能在面部上做一些修饰,但在身体上就没有优势可言了。女性形象特点多为身姿娇小,柔媚可人;男性则多为膀宽腰实,棱角分明。所以,如若身体上能天生具备女性特质,则为男性演员扮演女性形象提供了优势。如《燕兰小谱》中记载的一些艺人:陈银官“短小精敏”;王升官“妙齿小身,容仪修洁”;平泰儿“小身白皙”;谢玉林“姿首清妍,身材纤小”;姚兰官“纤腰仄步,细领寒肩,望之绝似柔媚女郎,不辨其为伪妓也”。即使有些男性演员在身形上可以令人“不辨伪妓”,但是,男性演员在登台演出之前也大多要经过一番磨砺。《侧冒余谈》中记载:“凡新进一伶,静闭密室,令恒饥,旋以粗粝和草头相饷,不设油盐,格难下咽。如是半月,黝黑渐退,转而黄,旋用鹅油香胰勤加洗擦。又如是月余,面首转白,且加润焉……粉郎一至,正如荀奉倩熏衣入座,满室皆香。盖丽质出于天生者少,不得不从事容饰。芳泽勤施,久而久之,则肌肤自香。更佩以麝兰,熏以沉速,宜无之而不香矣。”[3]这些被“改造”过的男演员已然具备了女性应有外表和气质,再加上登台前面部的涂脂抹粉与身上的行头,便是活脱脱一位旦角的形象了。但是,只有外表的“形似”是不够的,观众们要看到的是戏剧当中人物的呈现,所以,要想博得观众的认可,就必须用心揣摩剧中的人物形象。清乾隆乙卯宏文阁刊刻的《消寒新咏》中评述了当时众多男旦的表演状况。如石坪居士评徐才官的《翠屏山?反诳》时说:“戏无真,情难假。使无真情,演假戏难;即有真情,幻作假情又难。《反诳》一出,真真假假,诸旦中无有形似者,惟才官妆嗔作笑,酷肖当年,一时无两。”[4]戏剧表演本是一种虚假的表现,但是成功的戏剧表演必是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官享受的,所以,如若表演者没有真情的投入,不能设身处地地仔细揣摩人物角色,那么其表演只能是虚假的重复,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自然也就没有感染力。那么,要想达到用“真情”演“假戏”的效果,就需要演员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消寒新咏》中对此也有详细的描绘,如石坪居士评论王寿官《玉簪记?秋江》:“人生伤情之事,最是年少别离。况属私效鸾凰,忽尔强为拆散。心中无限愁肠,未使明言剖诉,所以对面含意难伸,只好眉头暗传痛楚。百寿演此剧,于别离后,强作乘舟状。意难舍举步行迟;心多酸,低头丧气。将当日别绪离情,从无词曲处体会出来,真能传不传之神。”[5]这段表演,没有一句曲词,全靠演员神态去表现。年少别离,对面亦不能互诉衷肠,只能眼睁睁看着恋人远去的身影,心底含酸,眉头无限痛楚,情意难舍,人儿难留。这种复杂的心理纠结“,从无词曲处体会出来”,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配合传递给观众,从而达到了“传不传之神”。再如同书,评论徐才官演《紫钗记?灞桥》说:“伤离泣别,传奇借为抒写者屡矣。梨园以此见长亦多矣。惟才官演《紫钗记?灞桥》一出,其传杯赠柳,固亦犹人。乃当登桥遥望,心与目俱,将无限别绪离情,于声希韵竭时传出,以窈窕之姿,写幽深之致,见者那得不魂销。”[6]这些记载,无不表现出男旦演员对其所演角色的体悟。这些男旦,以自己的男儿之身,设身处地模仿女性人物形态,感悟女性细腻的情感心理,为中国古典戏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逼真动人的反串戏。 明代潘之恒在其《鸾啸小品》中已然注意到了演员演唱技巧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在《叙曲》中说:“音尚清而忌重,尚亮而忌涩,尚润而忌颣,尚简洁而忌慢衍,尚节奏而忌平铺……”[7]潘之恒在其中提出的“清”“亮”“润”等要求其实正符合大多数女性嗓音条件,但对一个要扮唱旦角的男性来说,要达到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