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一个导论.pdfVIP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一个导论.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一个导论.pdf

2O05年 5月 第4卷 第3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V01.4 No.3 May,2005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 呈现策略:一个导论 高水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知识社会学从社会的空间广度、历史的时间深度,以现实因素的作用、知识的建构倾向与心智力量三 重眼光审视社会中成为“知识”的各种现实,由此回答了其核心问题之一“知识是如何呈现的?”在从现实空间到可 能空间的拓展中,从理论到心智的游走问,试图使知识呈现的各种策略显现。从知识社会学的上述眼光出发,对课 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作深入研究,可使课程社会学从原有只对“课程内容”的关注转移至对“课程知识呈现策略”的关 注。之所以强调对课程知识呈现策略的关注,是因为内含于知识呈现中的各类因素比起知识内容中的因素更为潜 隐、更难察觉。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课程;内容分析;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C,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12005)03-0010-06 对于课程所呈现的知识,我们通常的追问是:这些知识 是什么样的知识?是谁的知识?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它 是如何传递的?向谁传递?效果如何?等等,却很少去问课 程知识是如何呈现的?这些知识 的呈现形态为何?何为? 课程知识何以呈现这样的形态而不是其他?再往前追,这些 知识通过什么途径、手段等呈现?何以有这样的途径与手 段?这些途径、手段处在怎样的关系网络中???借助知识 社会学的视角,在追问“这是谁的知识?”之后,让我们将目光 转向对“知识何以可能?”的追问,即知识存在的条件到底有 哪些? 一 、知识社会学及其理论 知识社会学的近代源头,应归于 19世纪德国思想上的 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与历史主义。源于马克思 的基本命题是: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这构成了知识社会学 的核心问题之一——知识的社会决定;第二个源头是尼采哲 学,尼采的反唯心论将人类的思想看作是寻求生存与争夺权 力的工具,这构成了知识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二——知识的 社会运作;作为第三个源头的历史主义则坚持认为,历史脉 络与社会情境是思想产生的“社会场域”,这构成了知识社会 学的核心问题之三——知识的历史生成。知识与社会历史 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套用美国功能主义社会学 的代表人物罗伯特·默顿的说法:“知识社会学因这样一个明 确的假设而生:甚至真理的被接受也可以通过社会获得说 明,真理同它所赖以产生的历史中的社会密不可分。”?知识 的这种与社会脉络间的关系,促使后来的知识社会学者对知 识与社会历史情境间的具体关系作锲而不舍地多角度地探 讨,如知识与意识形态、知识与权力、知识与利益、知识与实 践等。 这样的“假设”与“探讨”本身,就将知识的“纯粹性”打上 了问号,它引导我们去问:知识背后是什么?知识本身裹挟 着什么?知识处在怎样的关系网络之中等等。由此我们可 以进一步追问:这样一种内含着社会特质、历史特质、意识形 态特质、权力特质的知识概念,是否还是自柏拉图以来一直 深入人心的知识概念?柏拉 图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 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不同于人类感性 认识所产生的“意见”,【2 他不仅第一次对知识与意见作了区 分,更为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开了先河,之后的罗素、笛卡尔、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等都强调知识构成中的逻辑成 分及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虽然它遭到了培根、洛克等经 验主义思想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 感觉经验而非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的这种长期对立,并不能掩盖它们在预设前提与终极目标上 的一致:两者都是将“知识”概念与“真正的知识”、“真理”或 “本质”联系在一起,与“谬误”、“偏见”、“假象”等区分开来。 很显然,上述知识概念(不管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的)与 . 收稿日期:2O05.03.05 作者简介:高水~(1978-),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1O 知识社会学的知识概念之间已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相对于前 者终极的纯粹的知识概念而言,后者更多的涉入了由具体的 社会情境、特定的历史阶段、群体权力与利益、个人兴趣与视 角所形成的非理性的成分。 简言之,知识社会学希望通过“社会”、“历史”视角的切 入,探讨知识与社会历史之间存在着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但 是如果仅仅只是一般性地探讨知识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 系,就很可能会陷入庸俗的关系论——任何知识都是社会历 史的产物,都与社会、历史之间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如何 走出这样的迷障?知识社会学把关注点汇聚于知识的现实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