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0 本章导读 前面关于构件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的研究都是以静载为前提条件。本章将研究惯性载荷、冲击载荷及交变载荷三种常见动载荷作用下构件的强度和刚度问题。 教学的基本要求:学会用动静法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转动构件的动应力分析。学会用能量法求解冲击载荷作用下构件的受力和变形。学习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和构件的疲劳极限。 教学内容的重点:明确“动荷系数”的概念;掌握用动静法(达朗贝尔原理)计算构件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等角速转动时的动应力与动变形;掌握用能量法计算构件受冲时的动应力和动变形。明确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的概念;了解材料和构件疲劳极限的概念;学习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常用措施。 教学内容的难点:动静法的应用;能量法的应用;疲劳强度计算。 授课学时:6学时+2*学时 §11.1 动载荷概述 §11.2 惯性载荷 11.2.1 动静法(D’Alembert principle原理) 11.2.2 加速直线运动构件的动应力 11.2.3 匀速转动构件的动应力 11.2.1 动静法(达朗贝尔原理) 问题:加速度a向上提升的杆件动应力计算 问题:以匀角速度ω旋转的圆环。设厚度δ远小于直径D,则可近似认为环内各点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且数值为 ,设圆环横截面面积为A,密度为ρ,于是圆环沿轴线均布(即单位弧长)的离心惯性力集度为: §11.3 冲击载荷 二、载荷作用下的弹性杆件的变形 11.3.3 冲击韧度 在静载荷下塑性较好的构件,受冲击载荷作用时塑性降低。变形速度越大,材料呈现的脆性程度越高。尤其是构件存在应力集中以及在低温下时脆性断裂的危险性更大,因此承受冲击载荷的构件多采用塑性材料。 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称为冲击韧度,材料冲击韧度由冲击试验确定,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试件是两端简支中央具有切槽的弯曲试件如图11.10所示。 冲击试验时,将U型切槽试件放置于冲击试验机的支架上,切槽位于受拉一侧,如图11.10(a)所示,试验机的摆锤从一定高度下落并将试件撞断,撞断试件所消耗的功W等于试件所吸收的能量。W除以切槽处最小截面积A,定义为材料的冲击韧度,用表示,即 在冲击试件上开U形槽是为了在切槽附近产生高度应力集中,使切槽附近区域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为此,有时采用V形切槽试件如图11.10(b)所示。采用V形切槽试件进行试验时,其冲击韧度用冲断试件时摆锤所作的功来表示,而不除以切槽处的横截面面积。 §11.4 交变载荷与疲劳强度 11.4.1 疲劳概述 疲劳破坏的特点: 疲劳破坏极限应力低:往往在低于强度极限,甚至低于屈服极限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断裂。例如45号钢轮轴受弯曲交变应力作用时,当=260 MPa时即可发生断裂,而45号钢在静载荷下的强度极限可达=600 MPa 疲劳破坏有一个过程: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需要经历一定数量的应力循环。例如45号钢轮轴大约经历107循环才可发生断裂。 材料呈脆性断裂且具有突发性。即使是塑性材料在断裂前也无明显的塑性变形,具有突发性。 疲劳破坏断口上有两个明显区域:光滑区与粗糙区,其中粗糙区又称为瞬断区,断口呈颗粒状。如图11.14所示。 §11.4.2 材料的疲劳极限 11.4.2.1 循环特性、平均应力和应力幅度 11.4.2.2 ?—N曲线(应力—寿命曲线) 11.4.2.3 疲劳极限测定方法 11.4.2.4 应力—寿命曲线的含义 11.4.2.5 疲劳极限图 非对称循环时,循环特性r≠-1,对应的材料疲劳极限σr。 对某种材料,在不同r下,可得到一组光滑小试σr—N曲线(应力—寿命曲线)。 对钢材,其水平渐近线值为σr;对有色金属,寿命的σr 对应N0=107。 同一材料,改变循环特性,进行同样的试验,会得到另一族曲线。 §11.4.3 构件的疲劳极限 11.4.3.1 构件外形的影响 11.4.3.2 构件尺寸的影响 11.4.3.3 构件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 11.4.3.4 构件的疲劳极限 11.4.3.5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11.4.3.3 构件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 11.4.4 对称循环下的疲劳强度设计 11.4.5 非对称循环下的疲劳强度设计 11.4.7 无限寿命与安全寿命设计简介 无限寿命设计 人们是在19世纪40年代从铁路车辆轮轴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认识到了疲劳破坏。德国工程师August (1819—1914)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后指出:“对于疲劳问题,应力幅比构件承受的最大应力还重要。应力幅越大疲劳寿命越短;当应力幅小于某一极限值时将不发生疲劳破坏”。他最先引入应力—寿命(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并于1867年在巴黎展出了其研究成果。 由上述研究成果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7章:培训与开发探索.pptx
- 08单元8Android的图像浏览与图形绘制设计探索.pptx
- 【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通用版)】2016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3-收入与分配探索.ppt
- 东风标致团购会活动方案选编.ppt
- 【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通用版)】2016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探索.ppt
- 2.3.1风成地貌探索.ppt
- 8、品牌增员华丽转型——湖北郭红20170730探索.pptx
- 2.3.2(2015最新)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探索.ppt
-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通用)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旅游地理探索.ppt
-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通用)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六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探索.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