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子“以礼导欲”思想的社会学意义.pdf
第28卷第 2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 06月
苟子“以礼导欲”思想的社会学意义
常玉荣 刘志轩 (1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邯郸市苟子研究会,河北 邯郸 056002)
摘 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荀子思想的独特价值只有从社会学角度观照才能凸显出来。其唯 物主义的立场使其能够准确发现社会治乱的根源,并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分配的关系出发,解决 社会矛盾,超越了从单纯道德修身出发来谈社会治理的局限性。其“以礼导欲”的社会治理方 略切中社会矛盾要害,其“和谐”的社会理想虽缺乏终极意义,却可以支撑人类社会完成到达 大同社会理想之前的发展与衍化。 关键词:荀子;社会学;以礼导欲 中图分类号:B2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62(2015)02—0001—03
英国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 ·布朗说,世界社会学的老祖应当是中国的苟子。 这对于苟子来说是
一 个非常恰切的评价。与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不乏学问渊博之辈,但能如苟子一样称得上是社会学家 却寥寥无几。中国社会学开创者之一严复最早将中国社会学称之为“群学”便是源于苟子的思想。苟子 的“合群理论”深得清末民初思想家的赏识,认为这是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因此,严复说“故 学问之事,以群学为要归。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盛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呜呼!此真大人之学 矣”。?荀子的思想也许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最为深奥高妙的,但是却是最贴近现实人生的。其思想对于 中国社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这是其他儒学先辈所难以企及之处。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即便 是孔子,其思想也未能像苟子思想一样真正应用于社会和国家治理,强调礼法并用的治世之道显然要比 通过单纯的个人内修来追求道德完美的治世之方有着明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一种思想或者由其派生 的治世之道能否为其所产生的社会及其未来提供有效的治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支撑是决定其存在和价 值的根据。荀子的社会学理论的价值正在于此。
一 、“欲多而物寡”:社会混乱的根源
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面对乱世很难再进行玄学式的思考,而是必须立足现实,分析社会混乱滋 生的根源并寻找解决的办法。“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荀子 ·劝学》),研究人类社会还需从研究人开 始。关于这个问题,苟子做出了当时惊世骇俗的回答,即人性是恶的。从这一人性立论出发,苟子特别 关注和分析了作为自然人的人性。他认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 有也”(《苟子 ·荣辱》)。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 ·富 国》)。“欲多而物寡”,恶的本性决定了人们在共同的欲望追求和有限的物质矛盾面前,必然产生争斗。 这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 在当时的历史现实,诸多思想家其实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分别对于人的欲望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客 观的说,人欲并不是只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祸乱,它有其两面性,它既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也是推动社会走 向文明的巨大推动力。有的学派更加看重后者,所以对于人欲是肯定的、张扬的、甚至是放纵的。当时 的杨朱学派就是这一立场,他们主张“贵己”、“为我”、“重生”,认为人生的唯一价值就是满足欲望。这
收稿日期:2015—05—19 作者简介:常玉荣 ,女,河北磁县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苟子研究所研究员。
Vo1.28 No.2 Journal of Handan Polytechnic College
一 派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遭到从道德层面的攻击。孟子就说他们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 尽心上》),也有人说他们的主张就是“纵欲”。当时更多的学派是否定人欲,主张约束、限制甚至是消灭。 墨子主张“节用”,他认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无欲”、“寡欲”,倡导要减少或是干脆 去掉人的欲望。上述两派的思想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在限制和取消人欲的立场上是相同的。强制或 者通过主动修为约束欲望真的能够改变社会的动乱吗?历史早已经对此作出回答。如果单纯的看待人 欲问题,墨子和老庄的办法确实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通过提高个人修养,抑制和约束人的欲望,来达成 社会的和谐。但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欲多、物寡两者的矛盾,这就不是仅仅靠个人修为能够解决 的。它涉及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分配的问题,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社会中的每个人。 关于社会分配的问题,孔孟有 自己的主张。孔子和孟子都憧憬上古时代的井田制,主张“均平”。孔子 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均无贫”(《论语 ·季氏》)。他们认为,平均了就没有了贫穷,没有了贫穷就没 有了纷乱。这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大家的欲望都得到均等的满足,人们还有什么不满?天下就会 从此太平。然而孑L孟的主张仍然没有解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