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猪附红细胞体病
荷本(北京)大药厂有限公司
梁大明 2009年9月
附红细胞体病的概述
※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g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所以,附红细胞体病应属于血液病。
※附红细胞体的历史较悠久,分布广泛,易感动物多样:
⊙早在1928年,Schilling和Dingen等几乎同时分别在啮齿类动物中查到类球状血虫体E.coccoides。
⊙ 后在1934年由Neitz等人在绵羊红细胞上或在其周围发现有多形态的微生物寄生,命名为绵羊附红体E.ouis;
⊙ Adler等在牛体中也发现形态与类球状血虫体相似的微生物。
⊙ 而Kinsely等则揭示了猪的类边虫科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 1986年,Puntaric等正式描述了人类的附红体病。
⊙ 我国对此病的研究较晚,直至1981年以后才相继报道在畜、禽中发现附红体病。
⊙ 1991年,内蒙自治区邰秀珍等在国内首次报告人的附红体病病例。
⊙ 1993年,我国在卫生部的关注下,组成了附红细胞体病调查组,由尚德秋等人对此病进行了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在我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仅动物的感染及发病率很高,而且人的感染率也相当高,部分省(区)人群感染率为39.2%—87.0%,只是发病者较少。
※ 据广泛调查,各种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人的感染阳性率可达 87%;而鸡的阳性率更高,可达 90%。但除了猪之外,其它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发病率不高。
※ 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范围广,遍布世界五大洲,无地域性分布特征。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动物及家畜感染附红体。由于附红体病的传播之广及其对畜牧经济所造成的危害之大,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畜牧兽医界、外贸检疫界的重视。
◆ 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细胞体各有其名(实际上是种名):如锦羊附红体(E.ouis)、猪附红体(E.suis)、牛附红体(E.teganodes)、人附红体(E.humanus)等。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附红细胞体有14种。存在种间差异性。
◆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1984年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进行的分类,将附红体列为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ies)、无形体科(Anoplasmataceae)、血虫体属也称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关于附红细胞体
◆ 习惯上,人们将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osis Suis)称为血液寄生虫,实际上,该病原为立克次氏体,呈球形、逗点状、卵圆形、月牙形等多种形态,常附于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做摇摆、扭转、翻滚等运动,球状虫体大小为0.3~0.4μm,大的可达1.5μm,杆状的0.3~0.5μm×0.2~0.3μm 。单个、数个乃至10多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变形为齿轮状、星茫状或不规则形。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的红细胞似长满刺一样。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体呈淡天蓝色或淡紫红色。
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的红细胞似长满刺一样
◆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常用浓度的消毒药数分钟即可杀死该病原。食用污染附红体的畜肉,只要加热60℃、30 min,即可使附红体失去致病活性。附红细胞体在低温冷冻情况下,可存活数年之久。由于附红细胞体在低温下可长时间存活,这对本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 人或家畜感染附红细胞体之后,可长时间甚至终身携带病原体,但并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只有当受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症状。
◆ 附红细胞体是条件性致病病原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处于某些应激状态(生理性或病理性的)时,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便上升,甚至发病。
有试验表明,当摘除动物的脾后附红细胞体感染率极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据调查统计, 年龄小、高龄、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及减退者,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高;患有疾病者比健康动物感染率显著增高;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附红细胞体感染均较严重。
附红细胞体的发病机制
1、附红细胞体感染改变了红细胞表面的结构,致使其变形,经过脾脏时会被清除,并发生溶血。
2、附红细胞体使红细胞膜抗原发生了改变,被自身免疫系统视为异物,导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3、附红细胞体急性感染可导致严重血液凝固障碍。
4、附红细胞体通过糖酵解消耗血糖,同时产生大量乳酸。所以附红细胞体急性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低血糖症和酸中毒。
5、附红细胞体感染致使红细胞被大量破坏,导致免疫抑制。
附红体病传播方式有接触传播、血源传播、垂直传播及昆虫媒介传播等。
⊙ 接触传播系指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可通过直接接触而发生的传播。
⊙ 血源传播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6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研真题及资料幻灯片.docx
- 护理学基础 皮肤、晨晚护理分析.ppt
- 112安全概论_2第二章(4课时)幻灯片.ppt
- UTERINE LEIOMYOMA AND NEOPLASIA——妇产科学分析.ppt
-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终结性评价笔试试卷知识.doc
- 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教学.ppt
- 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光子学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10分详解.doc
- 【湖南师大附中内部资料】高二生物课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幻灯片.ppt
- 2008---2013年天津医科大学各专业复试线(原创)_详解.doc
-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指导.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