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收稿日期: 2000—07—17; 改回日期: 2001—03—02
第一作者联系电话: (0523) 6664766
! 试井与开采#
非混相CO 2 驱油在油田增产中的应用
谈士海 张文正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华东石油局试采大队, 江苏泰州 225300)
主题词: 提高采收率 混相驱 注二氧化碳 机理 应用
摘 要: 非混相CO 2 驱油技术是利用CO 2 溶入原油后使原油体积膨胀和粘度减低——降粘效应而达
到驱油增产的目的。介绍了非混相CO 2 在油藏中增产的驱油机理, 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情
况, 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中图分类号: T E75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20890 (2001) 0220058202
CO 2 驱油是油田三次采油中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
手段, 通过向地层注入CO 2 气体, 降低原油粘度, 达到提高原
油采收率的目的。其主要途径是: 溶解气驱; 通过原油体积膨
胀和粘度降低——降粘效应的非混相驱; 通过混相效应在油藏
中析取原油中的烃。
混相驱油是在地层高温条件下, 原油中轻质烃类分子被
CO 2 析取到气相中, 形成富含烃类的气相和溶解 CO 2 的液相
(原油) 两种状态。当压力足够高时, CO 2 析取原油中轻质组分
后, 原油溶解沥青、石蜡的能力下降, 重质成分从原油中析出,
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 达到混相驱油的目的。产生混相需要一
定的压力, 因此地层深度是重要的筛选依据, 混相驱油一般在
800m 以深的地层中进行。原油组分也是原油与CO 2 发生混相
驱的重要因素, 中烃组分 (特别是C5~C12) 含量高的原油有利
于CO 2 驱。
一、驱 油 机 理
在重油油藏中重烃含量较高, CO 2 和重质油发生混相所需
的压力高, 重油开采中应用CO 2 驱油方式为非混相驱或单井的
CO 2 吞吐作业。由于重油的分子量较大, 混相压力常大于油藏
压力。注入的CO 2 在原油中发生溶解作用, 除提高了油层压力
外, 还会使原油产生膨胀效应和降粘效应, 形成内部溶解气驱,
降低原油的表面张力。实验表明, CO 2 在碳氢化合物中可充分
溶解, 密度 0195kg?l 的 110m 3 原油可溶解 1215m 3 的CO 2, 体
积增加 10%~ 30%。这种膨胀作用越大, 油层中残存的油量就
越少。溶胀的油滴将水挤出孔隙空间, 使水湿系统形成一种排
水而不是吸水的过程。
当原油中CO 2 饱和后, 便大大降低了原油的粘度, 而且原
油粘度越大, 降粘的效果越好, 其降粘和对流速比的影响在重
油中是相当明显的。另外, CO 2 溶于地层水后形成的混合物呈
酸性, 与地层基质会发生反应。由于页岩地层的pH 值降低, 碳
酸稳定了粘土。在碳酸岩中, 生成的酸式碳酸盐易溶于水, 可
导致碳酸盐岩的渗透率提高, 最终提高重力驱油效果。
注气工艺的成败取决于岩石裂缝中气体在原油中的扩散
情况, 气体很快地通过裂缝并扩散到裂缝原油中, 且使裂缝中
的自由气所剩无几, 但溶解气在裂缝与原油中浓度的差异, 使
气体在油相中更多地扩散。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加, 基岩中原油
膨胀并被挤进到裂缝网络系统中。气体扩散的程度与裂缝网络
的密集程度直接相关。
由W aren、Roo t 及 Kazem i等人描述的双孔隙系统中由基
岩向裂缝的流动可表达成裂缝与基岩互换传导率:
q i= T m f (
K rocox i
ug
) (P f- Pm ) + (
K rgcgy i
ug
) (P f- Pm + P cgof
- P cgom ) (1)
T m f= kΡ△x △y△z (2)
参数 Ρ是“基岩形状因子”, 它表示为单位体积的基岩表面
大小。对于三维数学模型, Kazem i提出了下列公式:Ρ= 4 ( 1
L x
2
+
1
L y
2
+
1
L z
2
) (3)
裂缝与基岩间 (气体) 的扩散速度和质量传递系数有关, 该
系数由气、液两相定义:
J i= Com K oS om (x
3
if - x im ) + cgm K gS gm (y
3
if - y im ) (4)
质量传递系数 K o、K g 由 F ick 第一扩散定律与D arcy 孔隙
介质流动定律对比而得:
J A = - cD ABA y XB (5)
q=
kAΛ y P (6)
由于孔隙介质中扩散与流动的不同表达式在形式上是一
致的, 应用在基岩流动中的基岩形状因子也适用于裂缝到基岩
的扩散。因而, 油气的质量传递系数定义为:
K o = D o Ρ△x △y△z (7)
K g= D gΡ△x △y△z (8)
扩散系数决定了CO 2 的扩散速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