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docVIP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doc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级博物馆班 刘晓禾 320100921001 摘要:齐家文化是继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之后发现又一黄河上游地区富有代表性的玉器文化。单就良渚文化与齐家文化而言,其中经科学发掘已出土大量玉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均发现大量琮形玉制品。此文拟从两者文化的分区、玉料选用、形制差异、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两者玉琮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初步的整理,从而期许为以后深入研究此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提供简要的文字基础。 关键词: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玉琮;对比 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所知,它是继良渚文化、辽宁红山文化之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又一玉文化代表。在良渚和齐家文化中,又经考古科学的发掘出大量的琮形玉器,二者在分布、形制等各方面存在重要的联系和区别。以下分若干部分将二者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整理。 关于“玉”和“琮” 《说文》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第10页,以下《说文》内容出处均同,不再做注, 曰:“玉,石之美者”;据《康熙字典》释“玉”,《易·鼎卦·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 可见,古人很早之前已对“玉”的构成和质地特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后来将温润的玉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组成,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琮,《说文》 同上,第12页, :“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玉篇》:“琮玉八角,象地”;《周礼·春官》注曰:“琮之言宗,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126页, :“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为内镇,宗后守之”。从以上古文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人将“琮”视为是宗庙祭祀或者“享天子”的重要礼器,并且对其形制、内涵、特殊名称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诠释,这就给我们对“琮”这一奇特而又神秘的玉器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尽管这些记录和解释都是存在于文字已经产生的历史时期,在没有文字记录的齐家和良渚文化期时不一定有着这些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但毕竟历史是从后向前发展的,这些记录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对于史前玉器文化研究的范式和思路。 (二)关于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分区 学术界对于齐家文化具体年代及分期的看法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反映了这一文化从早到晚的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普遍发展规律。另外,就是学者们在认定的遗址和遗存的内容上则是一致的,这样齐家文化遗存的年代范围无论早、晚或早、中、晚也都包括在内,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亦都是处在该发展时期范围之内。其中典型的文化遗址主要有 整理资料来源于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国知网,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2——16页, :甘肃省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永靖秦魏家遗址,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齐家文化遗址,西汉水流域齐家文化遗址,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天水师赵村遗址,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礼辛镇遗址和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青海省的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大通县黄家寨墓地,民和县喇家遗址;宁夏的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和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葬。按照上述的大概地理位置,我们可以将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的遗存分别归入到齐家文化的三个区域中去,按照谢端琚先生“三个地区五个类型”的划分,可列出如下表: 表格  SEQ 表格 \* ARABIC 1 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 年11月第一版,第115页, 分区范围东部地区甘肃东部及宁夏南部地区,包括泾水、渭水、西汉水上游等流域 中部地区甘肃中部地区,包括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 西部地区甘肃西部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包括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和河西走廊  对于良渚文化的分区,因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分布时空脉络日渐模糊,继而也诱发出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但是综合来看,“对于东至上海、南抵钱塘 江、西到湖州、北达常州这片中心区域属良诸文化范围均无异议,而对毗邻的浙东宁绍平 原、宁镇地区、浙西南山地区及江苏北部的江淮地区则各抒己见” 朔知:《良渚文化的范围———兼论考古学文化共同体》,《南方文物》,1998年第二期, 。黄宣佩先生《良渚文化分布范围的探讨》一文为一题单论之作。文章中详细的讨论了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和舟山地区、常州以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