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机体的酸碱平衡的调节,可通过体液、肺、肾这三种途径来进行。
体液缓冲系统的调节最快直接但为时不长;
肺的调节也快,且排除的酸性代谢产生量最多;
肾的调节作用缓慢,但各类酸碱失衡的调节,最终都要靠肾脏发挥作用;(一)体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作用是由弱酸及其共同存在的碱所组成的缓冲对来完成的。体液中有多种缓冲对,其缓冲能力各不相同。
1、碳酸氢盐组(占53%):由H2CO3与HCO3-组成,是细胞外液中最重要的缓冲对。因为它们不但在血液中的浓度比其它缓冲对高,缓冲能力大,约占全血缓冲能力的一半以上,而且通过CO2与肺的调节相联,通过HCO3-与肾的调节相关,使生理缓冲能力大,超过一般的化学反应。
2、非碳酸氢盐组(占47%):包括①磷酸盐缓冲对;②血浆蛋白缓冲对;③血红蛋白缓冲对。;(二)肺的调节;(三)肾的调节
血浆HCO3-主要靠肾脏调节,虽然在数分钟内肺的调节就可改变血浆CO2水平,但肾脏调节血内HCO3-水平即需要数天时间。肾脏的职能在于排出体内过多的非挥发性酸和碱,并维持细胞外液中HCO3-的稳定,因此肾脏是保持体内缓冲剂的贮存和保持体液处于良好反应状态的主要器官。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在于肾小 管上皮细胞能排泌H+,重吸收Na+并保留HCO3-,维持血浆碳酸氢盐的适当浓度。这种作用主要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对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尿内磷酸缓冲碱的酸化、以及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生成和排泄氨以促进强酸的排出等过程来完成。
;
(四)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细胞内外离子的交换有助于防止细胞外液PH的急剧变化。根据细胞内外阴阳离子平衡法则,当细胞外液[H+]增加时,部分H+可进入细胞内,细胞内K+则移到细胞外。;1 酸碱度(PH):
2 二氧化碳分压(PCO2)
3 标准碳酸氢(SB)和实际碳酸氢(AB):
4 缓冲碱(BB):指起缓冲作用的全部碱量.
5 剩余碱(BE):正常值±3mmo1/L。
6 阴离子间隙 (AG): 指血清中所测定的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
7 二氧化碳总量(TCO2)
;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总量(TCO2);碱过剩(BE):;实际碳酸氢根(AB)和标准碳酸氢根 (SB):; AB受呼吸因素的影响,AB值与SB值的差值,反映了呼吸对酸碱平衡影响的程度。
AB代表采样时体内碳酸氢根的含量,如ABSB=SB0——呼吸性酸中毒;
ABSB=SB0——呼吸性碱中毒;
AB=SBSB0——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AB=SBSB0——失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
AB=SB=SB0——既无呼吸性也无代谢性酸碱紊乱;BB(缓冲碱): ;AG正常值=8~16mmo1/L,平均12mmo1/L。根据
电中性原理,细胞外液所含阴电荷总和=阳电荷总和
即Na++UC=(Cl-+HCO3-)+UA
Na+-(Cl-+HCO3-)=UA-UC
AG=Na+-(Cl-+HCO3-)
AG=UA-UC;(二)反映血液氧合状态的指标
1、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为80~100mmHg。随着年龄增长,PaO2逐渐下降,在成人,不同年龄的PaO2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PaO2=[102—(0.33×年龄)]×0.133Kpa
或PaO2=102-(0.33×年龄)mmHg;2、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aO2为动脉血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与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之比。SaO2正常值:96±3%。
3、 氧含量(CaO2):为血液实际结合的氧总量,包括血红蛋白氧含量及物理溶解的氧量,健康人20.3ml%。
;氧离曲线:
SaO2与 PaO2的相关曲线;解离曲线要点;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正常人呼吸空气时,为5~15mmHg,此值随年龄增加,在50岁以上不超过20mmHg,70岁时不超过28mmHg。
导致P(A-a)O2增加的原因有:肺泡弥散障碍,生理分流增加或病理性左-右分流,通气/血流比值严重失调等。;;血样的采集与保存
(一)采血:嘱患者安静,勿紧张或呻吟。采血前记录体温、Hb浓度。
1 动脉血:首选采血部位,选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采用肝素化的注射器抽血。
2 动脉化毛细血管血:多选用指尖、耳垂或足跟(小儿)部位。
(二)血样保存:
20min内测定,如因各因素需要放置,应将血样置于0°C的碎冰块中或冰箱内,并于2h内分析完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课件——任务1新能源汽车起动、操控与充电.pptx VIP
- 2019年山东省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网络安全)答案.doc VIP
- 2025年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招聘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起重机械培训(初训)课件.ppt VIP
- 《危化品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图册》.pptx VIP
- 2025广东珠海市斗门区招聘公办中小学教师7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说课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资料.pptx VIP
- 阿那亚品牌手册.pdf VIP
- 2021ACOG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指南要点解读(全文).docx VIP
- 《福建省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规范化管理指导手册(第一版)》(2).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