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程讲义 教育学原理.doc

  1. 1、本文档共1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凯程讲义 教育学原理.doc

凯程讲义教育学原理 第一讲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而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指构成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一)“教育学”的概念与演化 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教育学”在英语国家被称做“pedagogy”,在法语国家被称做“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做“padagogik”,但它们均源于希 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到了 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 “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源自日本。1901 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早期,中国主要是向外国学习,先向日本学习,20 世纪 20 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中,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在《论语》一书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所有的教育方面的 著作,也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而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它们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主要代表作在我国除《论语》外,还有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其中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它比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来年。 在西方,除柏拉图的《理想国》外,还有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的标志;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 1776 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20 世纪教育多元化的发展 20 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 法;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 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 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 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 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