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们对於电脑的依赖已转化成对网路的依赖.doc

以往人们对於电脑的依赖已转化成对网路的依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往人们对於电脑的依赖已转化成对网路的依赖.doc

學習指南?? 計算機網路篇 2001/9/14 修改 在大量追求數位化的潮流下,所有的資訊(information)(數據、語音、或影像)幾乎都可以轉換成0或1。而所有可以轉換成0或1的資訊都可以透過網路傳送。於是,以往人們對於電腦的依賴,已轉化成對網路的依賴;甚至以往不依賴電腦的人,現在也得依賴網路,這是計算機網路會如此熱門的原因。計算機(電腦)網路就是將許多電腦或類似電腦的設備連結起來,以便傳送資訊。網路是很多電腦(或類似電腦的設備)、轉送點與傳輸線的集合。由於網路的工作非常繁瑣,又要快速,因此,這些網路設備通常是由電腦來負責或協助。網路所包含的範圍非常廣。在此,筆者也不能免俗地藉由所謂的「OSI七層模式」來介紹。此七層由上而下為: 使用者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第六層:表現層(presentation layer) 第五層:會談層(session layer)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 第二層: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第一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 這架構看起來有點複雜,其實一點都不會。您是電腦(或網路設備)的使用者,直接透過應用程式來使用網路。使用網路是一件複雜的工作,因此,在您的電腦中就分成七個步驟,分別由七個層來負責。於是,網路所涵蓋的範圍就變成這麼大。我們就從最底下往上談吧! 第一層(實體層)的工作就是負責把所有已經用0與1代表的資訊傳送到目的地或下一個轉送點。這是屬於通訊系統的工作。依照距離的遠近,以及環境的限制或需求,其傳送方式可以概括分為”有線的”(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或”無線的”(如微波)。 第二層(鏈路層)的工作就是負責在網路線上存取資料。藉此把資料傳送到傳送到目的地或下一個轉送點。 第三層(網路層)的工作就是負責在茫茫網路大海中尋找目的地,並取得一條路徑,將資料送到目的地。也因此,網路中每一台使用中的電腦都應該有一個網址。) 第四層(傳輸層)的工作就是負責使用一套傳送規則,使傳送端與接收端(通常是雙向互傳)可以有效率(或很可靠)地傳送資料。 第五層(會談層)的工作就是負責讓傳送端與接收端”認識”、”願意”互傳訊息。 第六層(表現層)的工作就是負責將所要傳送的訊息做適當的編碼(例如轉換成彼此可識別的密碼)。 第七層(應用層)就是直接供使用者使用的應用程式。 為了使網路的使用者彼此可以互通訊息,也為了使網路中的許多轉送點可以順利轉送資料,每一層的工作都必須遵守所謂的”協定”(protocol, 通訊協定,遊戲規則)。這就好像您要透過鐵路局的電話語音訂票系統時,必須依照指示輸入資料。當系統請您輸入身份證字號(共十碼)時,您不能輸入起站代碼,否則它就不理您了。上述的七層中,從第四層以上的工作都只在傳送端與接收端進行,中途的轉送點不需在意。因此,第四層以上稱為”高層”,而其所用的協定稱為”高層協定”。 簡述了各層的工作之後,接下來,略述計算機網路所包含的範圍。我概略地由第一層開始往高層介紹。 第一層完全是屬於通訊的工作。如何把0與1的訊號以無線或有線的方式傳的遠、傳的快、傳的多。如果您想精通這個很大的領域(衛星通訊、電信網路、大哥大系統,網路佈線, modem, cable modem, XDSL …),您可以先修「通訊原理」再修「數位通訊」。顧名思義,通訊原理介紹訊號傳遞的原理(與方法)。一般而言,如果有工程數學中”富利葉(Fourier)轉換”的基礎,原理的部分會學的比較有感覺。不過,如果Fourier完全不認識您,接受一些通訊原理的薰陶也不錯,畢竟網路實在是非常依賴通訊。數位通訊主要介紹如何以數位的方式傳遞訊號,或者說如何有效地傳遞數位訊號。如果您對「訊號與系統」已有一些概念,也可以跳過通訊原理,直接修「數位通訊」。,這必然會比較累一點,但可以省一點時間)。我想強調的是,如果您真想修數位通訊,不要因為沒有修過通訊原理而卻步。以上兩門課如果要深究其原理,其實都需要相當的數學基礎,但在技職體系中,由於同學接受數學的訓練較少,如果要在課堂上深入介紹”原理”,同學大都會睡著;如果能偏向觀念的介紹或系統的介紹,同學的接受度較高。至於會如何授課,要視教師與同學間的溝通而定。 依第二層的功能而言,比較容易接觸到的產品有網路卡、Hub、Switching Hub。一般而言,只要有一點「區域網路」的概念,再加上微處理機或介面原理的基礎,即可勝任這方面的工作(當然要有一段時間的磨練)。至於大範圍所使用的”廣域網路(WAN)”,如X.25, frame-relay, ATM網路通常在(中華)電信公司的掌握下。同學通常看不到,只能靠書本建立觀念。 第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