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4册教材复习.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第4册教材复习

教材复习——主旨、艺术特色梳理 PAGE  PAGE 6 高三第四册教材复习卷答案 《故都的秋》 课文主旨: 主旨:强调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表现对故都北平的热爱。 艺术特色: 1远近结合描写秋景(第3段) 远景如碧绿的天色,几点飞鸽;近景如古槐叶底,丝丝细小的日光,一碗浓茶,一张方桌在其下。描写了清静幽远、天高气爽的秋意。 2对比的手法 如第2段,以江南秋的“慢”、“润”、“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与北国之秋作比较,突出故都秋的特点。倒数第2段再一次运用对比强调北国的秋味十足、浓烈。 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手法 第3段至11段是实写北国的秋景,第2段、第13段写南国之秋和第12段的议论则是虚写,以南衬北,以虚衬实,以淡衬浓,说明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突出故都的秋的感人至深。第12段的议论古今中外诗人对秋的咏叹,表明人们对自然之秋的感悟的普遍性,从而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 《守财奴》 主旨: 在本文中,巴尔扎克塑造了爱财如命、贪婪成癖、至死不变的吝啬鬼葛朗台的经典形象,揭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以及金钱对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的腐蚀侵害性,对现代人也有警示作用。 艺术手法: 1、语言描写,如: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分析:由这句话可见葛朗台的人生观:金钱就是生命,人与人之间只有金钱关系,与女儿之间也只有“平等交易”的关系,金钱将亲情也灭绝了。 2、动作描写,如: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了一个熟睡的婴儿。” 分析:通过“纵”、“扑”的动作描写,及“老虎”这个比喻,写出尽管年纪已大,但对金子仍执着,突出葛朗台看到金子必须占有的贪婪与残暴的本性。 3、细节描写,如: “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子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 分析:通过描写葛朗台“眼光”的转移表现出他当时的复杂心理:既有诱骗继承权将要成功的激动,又有担心万一女儿反悔的紧张,从而展现其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本性。 《拿来主义》 主旨: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写作特点: (一)先破后立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二)比喻论证 如:作者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用的部分,用“姨太太”“烟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无用部分。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中心论点。 运用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语言犀利幽默 犀利(用极少语言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如“抛来” “抛给” 讽刺幽默(反语),如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胡同文化》 主旨: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表现出作者对正在消亡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既赞许、留恋、伤感又有所批判、有所反思的复杂情感。 语言特点 1、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如:第8段写北京市民吃得简单却容易满足,作者着墨不多,一个“嘿”字,境界全出,传神地写出了一种无限满足感。 2、也有雅致的一面。 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成,雅致的情调中感伤之气扑面而来。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主旨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用富有文学情趣的笔调介绍荔枝果实的结构特点以及荔枝的生产等知识,具有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说明方法 1、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等):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文学色彩)。 2、列数字: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这样,可以把荔枝的外形特征介绍得更加准确、客观、具体,更具说服力。 3、打比方: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使荔枝的特征显得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富有文学情趣 4、举例子:为了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使说明更全面、详尽,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作比较(作用:使特征更鲜明突出) 另外还运用了插图,作用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