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文学与影视的文化阐释的论文
[摘 要] 中国当代文学与影视关系的文化流脉经过60多年的涌动,其基本流程大致可以分为文学占有绝对的主动、影视追随文学思潮、文学与影视“双赢”和文学与影视“互动”四个阶段。促成这种转变的文化因素分别是宣传与教化、启蒙与反思、通俗与娱乐和文化多元与产业链。文学与影视尽管在不同时期出现过关系的依存和逆转,但它们却是不可替代的两种艺术。
[关键词] 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流脉;教化作用;文艺思潮;娱乐功能;双赢互动
中国当代影视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探索和创新,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题材、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异。进入新世纪,中国影视发展更加迅猛,以电影产量第三和电视剧产量第一的骄人业绩,[1]跨入了世界影视强国的行列。中国当代影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国当代文学鼎助其发展功不可没。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茅盾小说改编的电影《腐蚀》(故事片)、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戏曲片)开始梳理,到现在的贺岁片、商业大片、艺术片和电视剧,不难见出一条清晰的文学与影视相互作用的轨迹。
一、宣传与教化(1949~1966):影视借助文学推动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是建立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的 “工农兵方向”和革命的政治内容为主体的评判标准之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突出阶级斗争,并对全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创作,借助文学的影响力,很快掀起了一股改编热潮,出现了电影《腐蚀》(茅盾)、《我这一辈子》(老舍)、《关连长》(朱定)等作品。.
1956年,夏衍连续改编了《祝福》(鲁迅)、《林家铺子》(茅盾)、《革命家庭》(陶承)、《憩园》(巴金)和《在烈火中永生》(罗广斌、杨益言),赢得了“改编大师”的美誉。一时间,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当代电影输送了大量题材,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电影的产生。夏衍作为主管文艺工作的领导人之一,直接参与并作出“样板”,具有方向性意义,并形成了以“忠实原著”为核心的改编理论。但是,“忠实”并不意味着照搬,而是要在符合社会主流意识方面进行加工、改造。如为《祝福》中的祥林嫂加入了“砍门槛”、对《红岩》正面形象进行刻意拔高和反面人物进行刻意的丑化,等等。
1966年“文革” 爆发,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价值观,在“阶级斗争”主题、“三突出”原则和“样板化”要求下,只有“样板戏电影”大行其道。“八大样板戏”采用了舞台剧的方式被拍成电影,以适应全国人民参与演出的需要。按照“样板戏”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电影改编也有突出的表现。如《艳阳天》(浩然)、《金光大道(上)》(浩然)、《沸腾的群山》(李云德)等电影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文革”色彩,突出政治意识、夸大阶级对立、扭曲英雄形象,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极“左”观念推向了极致。
二、启蒙与反思(1976~1988):影视追随文学思潮此起彼伏
1976年“新时期”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受益于全面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鲜明的思潮轮动、头绪互渗的特点。文学的启蒙主义色彩通过影视实现了理性批判和重新审定价值的历史使命。但是,很快文学就由前期对意识形态话语的独尊向文化思潮的追寻转型,而影视则追随其后用影像艺术演绎文学精神。此后,一旦文学在文化思潮方面有新的突破,影视的改编就会紧随其后,尽情地演绎原著精神。1979年根据前涉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既是新时期电影现实主义回归的代表,也是新时期小说改编为电影的第一部。此后,“伤痕”“反思”“改革”“寻根”“新写实”“先锋”等文学思潮一波推动一波,使文坛思潮迭起,带动了影视思潮的此起彼伏。
以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和电视剧《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为代表的“伤痕”题材;以电影《芙蓉镇》(古华)和电视剧《蹉跎岁月》为代表的“反思”题材;以电影《陈奂生上城》(高晓声)和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为代表的“改革”题材;以电影《棋王》(阿城)为代表的“寻根”题材;以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苏童)为代表的“新写实”;第四代导演杨延晋的《小街》,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军钊《一个和八个》为代表的“先锋”思潮,等等,都是中国影视步入文学思潮后尘的经典代表,其轮廓十分清晰。所以,张艺谋说:“我们研究中国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2]
三、通俗与娱乐(1988~1999):影视与文学联姻实现双赢
“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带给了文学和影视近10年的辉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非理性和追求娱乐让文学和影视走向大众化、通俗化已成大势所趋。王朔在回忆1988年的机遇时说:“那一年陈吴苏当主管电影的副部长,提出拍‘娱乐片’的口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兼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的论文.doc
- “心理战”与传播学——美国冷战时期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的论文.doc
- “悲艳”的追念与自悼的论文.doc
- “我新闻”:人人皆记者人人播新闻的论文.doc
- “拟态环境”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论文.doc
- “政治家办报”的时代内涵与要求的论文.doc
- “文化定位”:大众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的论文.doc
- “湿”环境下网络广告的革命的论文.doc
- “生命美学观——试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的论文.doc
- “用户为王”的升级换代与财经中文网站竞争力趋势分析的论文.doc
- 港口及加工物流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参考).docx
- 人工智能助力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社区智能推荐策略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001].docx
- 正态分布的应用.ppt
- 1、数学分析上 讲义和部分习题(梅加强 编著)--205页.PDF
- 基于互联网+的初中体育社团活动创新模式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渔港经济产业园项目初步设计(仅供参考).docx
- 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docx
- 高中数学竞赛数字教育资源用户体验优化与竞赛教学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