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童文学世界.pptxVIP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进苏童文学世界

  年长一些的毕业生或许还能记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墙报,那里,文学梦曾与青葱年华叠合在一处,岁月的磨洗中辨不出字句,若仔细找寻,某个角落也许还能看到一个笔名,阿童。那是80级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生童中贵,不过最为世人所;知的是他的另一个名字,苏童。如今,名字主人已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苏童,在他的青葱岁月里,究竟演绎了一段怎样的追梦故事?而现已年近“知天命”的他,又遇到了哪些困惑和烦恼?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苏童的文学世界;  母校是我的文学故乡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行聘任仪式,苏童受聘为兼职教授,并进行了题为《我的文学道路从这里开始》的演讲。百余名在;校生济济一堂,欢笑与掌声不断,聆听这位大师兄如何在最初的文学“路口”摸爬滚打。   “一个人一生会有很多故乡,通常意义的故乡是从小出生的家园,但还有一些故乡是在人生道路上自己发现的,文学的故乡、思想的故乡,我一到这个地;方,所拥有的只是记忆,‘我的文学道路从这里开始’ ,全世界只有这一个地方让我可以说出这句话。 ”时隔多年苏童仍然清晰记得坐在教室里的感觉,记得教室外的文学墙报和略嫌昏暗的走廊,这些鲜活的记忆,是故乡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那是文学的时代,更是诗的时代。在北师大中文系有一个青年,几乎读遍图书馆里所有可以读到的经典名著,做着最强烈的文学梦,花了最多的时间悄悄写作,以至于变成了一个“不怎么好”的学生,他的名字并没有被当时的老师和同学记;住。苏童笑言:“即使偶然记得,也恐怕是负面的。 ”有一位古代汉语老师,有一天忽然发现一份作业写得极其草率,于是在课堂上把写出这份作业的人叫起来,“童中贵,你今天糊弄我,幸运的话或许可以成功,但是记住,以后千万不要糊弄你自;己。 ”当时尽管很丢面子,却令苏童终身难忘,那是他从小到大听到过的最简单最家常的批评,这位教师一句普通的训诫一直陪伴着苏童,在日后的工作、创作与生活中常常想起,他说,“这里是我的文学故乡,也是我思想人格塑造的故乡。 ”;  苏童的创作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最初相当不成功。那时几乎全班都写诗,一种奇特的竞争的潜流在同学中蔓延,他们比谁写得好,谁的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令苏童尴尬的是,他几乎每天都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收到生活委员捎来的一沓厚厚的;退稿信,这个爱面子的青年后来想了一个办法,他央求一位家住北京的女同学:“我能不能把投稿的回邮地址写成你家? ”女同学很爽快地答应了,从此每个周一的早晨坐在教室里,他热切地盼望这位女同学的出现,盼望她带来如常的退稿,或留稿;的喜讯。就这样,苏童等来了《青春》杂志社的留用通知,那一封薄薄的信,就是他文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捷报。   这个跟文学“较上劲儿”的青年在同学眼里渐渐成了一个文学怪人,他曾想尽办法远离同学的视线,遍寻校园只为一个可以独自安;静写作的地方。最终他找到了最“安全”的所在,体育系的教室。体育系的同学高高大大坐在那里,看似与文学无关,他因此得以全无挂碍挥洒自如。也是在这间教室外的报栏里,他看到自己人生中第一个短篇小说发表在《青春》的头题,那是198;3年初夏,他站在报栏前把自己的笔名看了一遍又一遍,确信无疑后,又为这张“光荣榜”没有张贴在中文系教室外而感到有点小小的遗憾。   1984年苏童离校时,已发表了两个短篇小说和五六篇诗歌,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寄往全;国各地的无数投稿的退稿信依然会寄到北师大的信箱,其时,当年的文学青年已身在南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曾经散落天涯的青涩文学梦如游子,退回到梦开始的地方,自此长留母校。苏童谈到不多的回校经历时说,返乡之人总有一份情怯。;他曾不聚旧友,不探故人,只从大门进去,绕着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走一圈,发现路上的面孔竟没有一个是认识的,“才忽然意识到,这已经不是我的学校,而是我的母校了” 。   这个“很怕被撂在讲台上一本正经自说自话”的大作家,忆;起自己和母校的点滴却是浑然忘我。“和母校千丝万缕的联系覆盖和笼罩了我的生活、创作、成长,渐渐成为我这个将步入老年的中年作家生活的全部。所谓母校就是故乡。 ”苏童如是说。   文学创作就像闯进了黑房间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们只知道作家们在文学的王国里拥有浩瀚的疆土、肥沃的田野,却不知道他们在现实的世界里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内心的困惑。近日,苏童的一段演讲让我们走近了他,了解苏童的内心世界,找寻答案;。   “一直觉得文学批评是文学疆域之外的声音,无论批评者是粗犷洪亮的大嗓门还是细声细语的小嗓门,无论批评的声音是热情善意还是刻薄尖锐,被谈论本身就是一个作家的荣耀。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剖析和审视,有;可能不如一个文学评论家或一个读者来得那么持久和充满热情。 ”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