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2语文《时间的脚印》《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
PAGE
初二语文《时间的脚印》《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时间的脚印》(讲读)
2.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自读)
二. 学习过程:
《时间的脚印》
(一)重点、难点:
1. 体会文中拟人化写法,领悟文章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
2. 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
3. 理解第四段写“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陶世龙,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密秘》、《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等科普读物。
2. 出处:《时间的脚印》
3. 文体:说明文
4. 解题:“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三)生字、生词:
踪迹zōng 逝去shì 腐蚀shí 砂轮shā 浑浊hún 扫帚sào zhou
刨刮bào 沙砾lì 掸dǎn 山麓lù 沟壑hè 地壳qiào 粗糙cāo
覆盖fù 琥珀hǔpò 龟裂jūn 钟鼎文dǐng 楔形文字xiē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文中是原意。
龟裂:裂开缝隙。
山麓:山脚。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四)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不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本文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
全文共3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5)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6—21)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了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一层(6):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7—16):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17—20):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21):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22—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30—31):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五)写作特点:
1. 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 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六)难点解析:
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说它不偏离主旨,因为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承上启下,很自然。
说它偏离主旨,因为从前文看,前面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记录时间的办法,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一起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此节,直接接下一段,在行文上也自然紧凑。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一)重点、难点:
1. 了解两篇文章均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的特点。
2. 了解两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3. 体会短文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2. 背景介绍:6500万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