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岩溶山地研究现状与展望.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岩溶山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岩溶区土地退化研究述评 摘要:岩溶山地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地学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在我国有着较大的分布面积。本文从成因、现状、治理措施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岩溶山地的石漠化问题、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岩溶塌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岩溶山地土地退化的治理与发展进行展望,从而实现岩溶山地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环境、岩溶塌陷 Abstract: the study of karst mountain is one of the highlights in agro-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current geological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 has larger distribution area in our country.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the problem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karst mount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the condition of karst collaps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d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karst mountainous land degradation was discussed,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karst mountain regi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Key words: karst mounta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karst collapse    1引言 岩溶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较大,是我国国土的重要主成部分,占国土面积的近1/3,并且在我国具有分布范围广,占有面积大的特点,南方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省份(表1),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岩溶地区。 表1西南岩溶山区岩溶山地的分布面积 省份黔桂滇川鄂湘岩溶分布面积/万km2139.511.218.24.15.7占所在省份总面积/%734129152227.3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展了许多与岩溶山地相关的工作, 以深化对岩溶山地、 环境、 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岩溶山地的研究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3个研究构成环节(形成原因、 目前状况和防治措施)与3个核心研究内容 (岩溶山地的石漠化、岩溶山地的生态环境、岩溶山地的土地塌陷)。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岩溶山地的开发强度越来越大,然而伴随其产生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塌陷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岩溶山地石漠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2.1研究背景 岩溶山地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它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频发,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脆弱,威胁当地人的生存等问题的发生。 自H.E.Legard于1979年首次提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来,喀斯特和沙漠边缘地区被正式等同列为脆弱环境,喀斯特环境问题也成为当代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后,由于石漠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生态问题,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并研究岩溶山地石漠化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苏维词、王世杰等学者致力于研究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等方面。 2.2分布规模 截止2011年,中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104 hm2,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占岩溶面积的26.5%[3]。我国石漠化面积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以黔、桂、滇为主省份的部分地区,面积多达50×104 km2,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83.85%(表2)。同时,该地区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每年仍然在以2%-3%的速度扩展。因此为了保障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探讨实施预防与治理石漠化的综合措施。 表2西南岩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