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教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教案

PAGE  29、《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王安石 一、教学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 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 六、文字疏通 重点的字词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1)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 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 (2)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 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 (3)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原来读书人所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 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名实:名义和实际。 得:明白。) (4)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 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 (5) 受

文档评论(0)

quechui3886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