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扁平的设计:我们的世界没有一处是光滑和平整的.pdf

不扁平的设计:我们的世界没有一处是光滑和平整的.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扁平的设计:我们的世界没有一处是光滑和平整的

不扁平的设计:我们的世界没有一处是光滑和平整的 如果你点进这篇文章是想听听,我们扯什么下一个取代扁平化设计的视觉设计趋势,那抱歉可能你 要失望了~ 我们不想就拟物设计,或者扁平按钮的功能可见性展开激烈的讨论。我们只是尝试为设计引入一个 新的角度,这灵感来自Nick Sousanis并受他的巨著—图形化小说“不扁平”的意象的影响。 假想这是你的设计问题,至少,这是你看到它的样子。你非常了解它,但可能你并不了解别人怎 么看。 这是工程师的描述,可能在你看来如此不自然和令人费解。 那团队里的别的设计师咧?他们或许是这样看它的—完全没有抓住你所认为的问题的重点。好像来 自不同的星球般的沟通障碍~ 其实,或许只是角度问题… 我们的左眼和右眼结合两个单独的影像,从而集合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视野。同样的,就一个问题 而言,不同角度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丰富的视野。这就是所谓的不扁平的观点。 我们所面对的设计问题就是不扁平的—它有很多的围度,有很多限制和机会。是时候我们采取透视 法去构建一个更好的设计决策。 打开你的第二只眼,或者借更多只~ 大多数人都会很自然的想要留在舒适区,作为设计师,当我们做在电脑前的时候,我们就是安心的 。我们花时间建立规范性框架,去理顺我们的工作。我们最终确立的一步一步的设计流程,大概是 ,我们总是从在纸上涂涂写写自己的想法开始,然后会有一个项目的原型制作期。 我们程式化了我们的工作,也压扁了自己的观点,变得高效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创造真正的创新的 机会。 了解什么时候应该打破扁平 然而,有时候总是做重复的事情也会很有用,设计最适合被比作两种观念模式之间的开关:一个是 开放的(探索/发散),另一个是封闭的(执行/汇聚);John Cleese在他著名的言论里很好的解释 了这一观点: “当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开放模式;但一旦我们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必 须切换到闭合模式去实现它” 设计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要在这两种模式之间切换,他们需要完全不同的心态。好的设计师需要在非 常天真的相信和完全的自信之间切换。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天真,什么时候应 该自信。通常,设计师们总是太早的陷入自信满满的状态,但是一个过度自信的设计师总是会有一 种扁平的视野,这通常会让他们失去一些机会。 另一方面,变得天真一点是迈向“不扁平”的第一步。它帮助我们挑战我们的习惯,或者打破常规, 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尝试一下不会怀孕的~~) 新的观点总是伴随着一些改变而来—改变我们工作的环境,改变我们一起合作的人,改变我们在使 用的工具。一个非常简单的可操作的方式就是,离开你的桌子和电脑。在一个不同的环境里工作会 带来很多不可思议的新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公司已经接受了设计工作室或实验室的模式。 约束也可以把你带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环境,移动优先设计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它的成功,很大程 度上源于它的发挥空间很小。移动的限制鼓励Uber把很多功能又重新拉回一键下单里,所以我们现 在有了Uber-现象,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基于智能手机的。 另一个有趣的限制方法很容易被应用到任何设计项目上,就是尝试随意任性的解决设计问题。 放大(怎么做?)缩小(为什么?) 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有点像分型,他们是系统的递归模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中,问题总是嵌套 着问题,像一个画家总是在大视野和小细节之间切换,你要在自己所使用的模型内让思维变得敏捷 。 放大,开始思考怎样回答你的问题,并且能走近一点看到细节。缩小,一步步回到第一原则,不断 的问“为什么”,观察大局。 通过放大和缩小,你会发现你的设计问题是由很多小的问题组成的,但同时也呈现出很多更大的 问题,有很多你可以去探索的不同的系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你从之前看问题的视角中跳 脱出来。 借助他人之眼 自己探索一个问题也不是不行,但你会花很多时间纠结在“如果这样了会怎样呢?…”“到底要怎 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如果你想要走的更快更远,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听、找和 集合别人的心智模型来构建一个发散的新视野。这不意味着你要接受或者跟随别人的观点。你只是 需要意识到他们,了解它们的内涵,并以此构建自己的观点。 Nick Sousanis就这一问题也有着很好 的解释: “意识到一个人的角度是很有限的,我们要像接受必需品一般去拥抱别人的观点。” 问题是,集合新的思维模式,我们需要抛弃自己原先的观点,这一过程很难。 我们为什么在战后建立纪念馆和纪念碑?因为要解放自己的大脑。我们不必再时时想着这些事了, 也不必担心有所遗忘。有了这个物化的物件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