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红凡沟石造像塔浅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谷红凡沟石造像塔浅考.doc

PAGE  PAGE 5 甘谷红凡沟石造像塔浅考   [摘要]红凡沟造像塔出土地点明确,考古信息准确,来源清楚,具有重要的考古、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造像塔所刻人物造型的特征及故事情节,和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拉梢寺石窟的北周造像形态基本一致或相似。根据这些特征和北周时期流行佛教经典内容,红凡沟造像塔应为北周时期所刻造。   [关键词]红凡沟石造像塔;佛教文物;丝绸之路   1991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乡红凡沟村在修学校时,出土了三交寺碑残片、石佛像和石造像塔等文物。群众将出土的佛教文物交于甘谷县博物馆。这批佛教文物收藏于县博物馆后,多年来尚未在正规出版物上公布于世,只是在一些印刷品上刊登过多次。但由于没有经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就本批文物的时代和内容说法不一,未能形成准确的意见。本文在同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看法。   发现这批佛教文物的地方在甘谷县西坪乡红凡沟村,这里与通渭、秦安接壤,在古代是一个交通要道。曾发现了许多佛教文化遗存,大多是传世或当地寺?R保存遗留下来的,唯有红凡沟这批文物出土地点明确,考古信息准确,来源清楚。为了论述这批佛教文物的时代,以红凡沟石造像塔为例详述其后。   红凡沟石造像塔,花岗岩石质,出土时共为三级,方形平面呈梯形,逐级而收,四面梯形平面雕刻图像,每级之间有塔檐,附以覆莲底座和塔刹,出土时只存一层塔檐。石造像塔共三级,由下而上依次为:   第一层第一面,高32.3厘米,上底宽23.2厘米、下底宽27厘米,梯形框内开圆拱形佛龛,龛楣右上方有雕刻痕迹,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坐于方形台座上,着通肩大衣,衣摆垂于佛座前;二弟子身披袈裟;二菩萨侍立两侧。第一层第二面,梯形框内开尖拱形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肉髻扁平,面相方圆,面带微笑,着通肩大衣,阴刻衣纹清晰,表现衣着厚重,衣摆垂于佛座前呈半圆形,衣褶繁缛。二菩萨头戴扁平仰莲冠,两耳垂肩,有阎浮提金锁项饰,腹部微挺,着广袖长裙。二弟子侍立身后,身披袈裟,双手拱于胸前。第一层第三面,梯形框内开尖拱形佛龛,龛楣顶端雕有拟似龙形纹饰。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半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施无畏、与愿印,肉髻低圆,面相方圆,衣摆下垂于佛座中部,呈半圆形。二菩萨腹部微挺,侍立两侧,有阎浮提金锁项饰,帔帛搭于手臂上,长裙曳地;所不同的是,左菩萨左手前伸,右手置于胸前。二弟子身披袈裟。第一层第四面,梯形框内开帷幔龛,龛内雕二佛说法图,下部菱形框内雕二狮子和花瓶。第二层第一面,高31.4厘米,上底宽20.7厘米、下底宽23厘米,梯形框内开圆拱形佛龛,龛楣上雕菩提树树冠,龛内雕两株绳状的菩提树,树下为一思惟菩萨,前方为一侍立弟子,菩萨背靠菩提树干坐在束腰佛座上,左手抚腮,右手置于左脚踝处;左腿横搭于右膝上,右足踩仰莲座。第二层第二面,梯形框内开尖拱形佛龛,龛楣顶部刻有莲叶纹饰;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施禅定印;肉髻低平,面相方圆,面带微笑,着通肩大衣,内着僧?o支,衣摆垂于佛座前中部呈半圆形。二菩萨侧身侍立两边,头戴莲花宝冠,有阎浮提金锁项饰,身材修长,腹部微挺,着长裙,裙摆曳地。第二层第三面,梯形框内开尖拱形佛龛,上半部雕一佛二弟子,下半部雕二力士及一象。主尊半跏趺坐于方形平台上,施无畏、与愿印,肉髻扁平,面相方圆,长颈溜肩,衣摆垂于平台佛座前呈燕尾状。二弟子作胡跪状和“五体投地”状,两力士中间雕一大象。第二层第四面,梯形框内开尖拱形佛龛,龛楣顶上雕莲叶纹饰;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主尊善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施无畏、与愿印,肉髻低圆,面相方圆,着通肩大衣,胸前U字形衣纹。二菩萨头戴宝冠,二弟子侍立身后平台。第三层第一面,高29.6厘米,上底宽17.4厘米、下底宽20.3厘米,梯形框内开尖拱形佛龛,龛内雕一倚坐佛和二弟子,主尊倚坐于左侧佛龛壁上,身下框底上雕一床榻,身着通肩大衣。二弟子上身挺直跪侍。第三层第二面,梯形框内开方形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半跏趺坐于台座之上,施无畏、与愿印,肉髻低平,面相方圆,嘴角微笑,着通肩大衣,衣摆垂于佛座前呈半圆形。二菩萨侍立两侧。第三层第三面,梯形框内开尖拱形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坐于方形平台上,肉髻低平,面相方圆,着通肩大衣,双手掩于袖中,衣摆垂于佛座前呈燕尾状。二菩萨直身侍立两侧,双手合十,腹部微挺。第三层第四面,梯形框内开尖拱形佛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禅定印,肉髻低平,面相方圆,面部磨损不清,衣摆垂于佛座前呈半圆形。二弟子侍立两侧,佛座下雕两头雄狮向外作半立半蹲状。   以上是红凡沟造像塔详细的记录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造型塔的由来。佛教石刻造像是佛教信徒为作功德和发愿而专门刻造的一种石质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