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doc
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
【摘要】 总结 了清代名医张锡纯的用药特点:药物选用时须洞悉药性、药味,所谓用药如用兵;方药配伍时注重药物配伍后的整体寒温之性;制方用药注重药物升降浮沉,有其指向性。认为借鉴张锡纯的用药特点,将有助于后学者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关键词】 张锡纯; 制方用药; 清代
清代名医张锡纯治学严谨,通晓《易经》,熟读《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各家学说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亦兼容并蓄。作为实践派大师,他重视临床实践,提倡在坚持 发展 中医的前提下取西医之长,在深明药性的基础上中西药并用,以补中医之短;诊治疾病见解独到,能发前人所未发,撰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审证精详,立方确凿,究药性之威猛,以老、幼、弱为标准,不拘于成法,以下试论之。
1 药物选用时须洞悉药性、药味
张锡纯曾在回冉雪峰书信中论曰:“用药等于用兵”。对药性的掌握张锡纯十分推崇《本经》,他指出:《本经》能够洞彻药物独具之良能,开天辟地之鼻祖也。“……后人识见短浅,凡于药有独具之良能,不能以气味推求者,皆删去不载。如桂枝治上气吐吸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山茱萸治寒热往来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若此者不胜举”[1]16 。张锡纯谙熟药物性能,对于中药的运用可谓“用药如神”。如利用桂枝升气又能降气的功效特点治愈一妇人:“忽发喘逆,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顿停,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倾,手足乱动” [1]38 。因该妇人与夫反目,张氏辨证其为肝胆之火上冲,迫肺气上逆,逆气上干添塞胸膈,排挤胸中大气使之下陷,“急以桂枝尖三钱,煎汤饮下,须臾气息调和如常” [1]38 。后对症加减而愈。对于石膏的应用,《神农本草经》中载其性微寒,这是张氏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 2 方药配伍注重药物整体寒温
《内经》有云:“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张锡纯深悟其中道理,不仅注重药物自身的性能,更注重药物配伍后的整体寒温。其将人的身体内环境比作一个小宇宙,有偏寒、偏热以及平和之分,因此病人患病之后的内环境也就各不相同,而中药就是通过模拟一个大的环境来改变病人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近代名中医刘力红曾在《思考中医》中说:“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不同的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是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的,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 治疗 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 [2] 。张锡纯的很多方剂均能体现此特点,其对《伤寒论》中诸方药味的加减以及药物剂量的加减尤让人信服。如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之喘证,因方中麻黄、桂枝、干姜、半夏多为温燥之品,故对于内有寒饮的病症效果尤佳,能温化寒饮,宣肺平喘。而张锡纯善于在小青龙汤原方的基础上加一味石膏,使之更加具有灵活性。石膏就如同一味寒温的调节剂,无论体内是寒饮,或是饮已化热,皆可通过石膏与麻黄的比例,随证治之。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平均小青龙汤之热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 [1]441。 其又指出“若因病人脉虚用人参于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石膏两许以辅之,使能受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石膏至两许或至二两,方能有效” [1] 441 。盖如此加石膏,不唯治外感之热且可以解方中药性之热也。张氏在运用甘温、温燥之药物时,均仔细斟酌药物的整体寒温。如在以黄芪为主药的处方中,张锡纯均配伍一些偏寒的药物如知母、玄参、麦冬、白芍、天花粉等佐制黄芪的温热之性,使药性平和,则久服既无助阳之弊,亦无寒伤脾胃之害。张氏更能在辨证的基础上调整药物的寒温,如在振颓汤中就指出:“热者加石膏数钱,或至两许;寒者,去知母,加乌附子数钱” [1] 202 。其对调整方药整体性能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3 制方用药注重药物升降浮沉
清代医家徐灵胎曰:“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张锡纯则指出:“一主药必有其升降浮沉。”由于张氏对药性的深刻洞悉,使其临证制方时用药能挥洒自如。张氏强调方药整体的升降浮沉。他指出:用药好比在下一盘围棋,你要清楚你下的每一个棋子在整个棋局中的作用,更要知道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朝什么方向 发展 与布局。临证用药更是如此。在辨证的基础上我们要分清病人的症结所在,有其指向性,从而“分其脉证,随证治之”,选择用药时是要向上升提气血,还是向下降逆平冲,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