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之缘由.doc
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之缘由
一、商品贸易全球化的拉力
15、16世纪是世界 历史 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1405-1433年中国郑和七下西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C·colonbo)发现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Vasco· Da·Gama)绕过好望角开辟欧州到印度的东方航线;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F·D· Maga lhāaes)作环球航行等航海的伟大壮举,从 地理 范围上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变成了联系为一体的世界,人类历史也就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为商品贸易全球化提供了人文地理的条件。
但是,作为贸易全球化所赖以运转的基础即商品流通来说,则是有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 药 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如当时一个西方作家报道说:
“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拥有这些主要物品和数不尽的其他次要的物产。”②
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说:
“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出品能够比得上中国的丝货。”③
确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品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 工业 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使中国成为当时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
而15-19世纪初,在明清政府基本上实行“时开时禁,以禁为主”的海禁政策时期,却对广东实行开放对外贸易的特殊政策。嘉靖元年(1522),“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惟存广东市舶司”④;乾隆二十二年(1757),撤销江海关,浙海关和闽海关,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⑤。因此,自嘉靖元年至道光二十年(1522-1840),广东一直是中国合法对外贸易的省区;省会广州则成为全国唯一合法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港,而且是“印度支那到漳州沿海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水陆两路的大量货物都卸在广州”⑥。因此,全世界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都萃集到广州进行。而且自1553-1830年期间,运来5亿两白银到广州购买中国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商品。例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2)后,葡萄牙人从广州购买大量丝货,“每年由葡人输出之绢约五千两三百箱。每箱装绸缎百卷,薄织物一百五十卷”⑦运往欧洲;万历十四年至崇祯十七年(1586-1644),每年从广州经澳门运往日本的生丝2460担,价值银1476000两⑧。万历六年至康熙十二年(1578-1689),从广州经澳门输出到日本的生丝达⑨,每年平均为300913斤。到了乾隆年间(1736-1795)后,虽然广东出口商品的丝货退居茶叶之后第二位,但每年输出的生丝和丝绸仍然达到20-33万斤,道光十年(1830),在广州出口的广东生丝增至36.8万斤,占当年在广州出口的中国生丝总数的52.2%。到了光绪六年(1880),广东生丝由广州输往欧洲的达到96-112万斤;输往美国达到75万斤,输往缅甸的为21.5-37万斤⑩。如此大量的广东生丝和丝货外贸出口的拉力,必然大大刺激和促进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生产的日益发展。
二、近代机器缫丝厂兴起的助力
明代,广东、福建和三吴已成为中国三大丝织业中心○11,到清朝达到鼎盛。广东丝织品的质量,可谓达到一流水平,史称“广纱甲天下”,特别是“粤缎之质密而匀,真色鲜华,光辉滑泽”,“粤纱,金陵苏杭皆不及”○12。加上当时丝货可以在广州合法出口,就更加吸引商人 投资 丝织业生产了。正统七年(1442),南海县商人聂天根,把经商积累的部分商业资本投向丝织业,其家谱记载:
四世祖根……流贾于 门水滨……后以纺织为业,勤俭成家○13。
康熙年间(1662~1722),顺德县商人梁俊伟到佛山创立机房,从事丝织业生产,史称:
梁俊伟,字桂轩,顺德水藤乡人。康熙间佛山创立机房,名梁伟号,因家焉。诚实著闻,商业遂振○14。
清代后期,商人投资丝织业者更多,而且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和生产技术日益提高。同治十三年(1874),南海县商人陈启沅、陈启枢兄弟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就是突出的例子。
陈启沅(1834~1903),原名如郎 ,字芷馨,号启沅,南海县简村堡简村乡人。启沅原有兄弟七人,但四个兄弟早夭,仅有三人长成。老二启枢、老三启标,最少者老七启沅,家景贫困。约咸丰元年(1851),启枢得其岳父麦宪培资助,到越南谋生,先在麦氏的安南商店做工,旋自立商店经营,三年间略有积蓄,于咸丰四年(1854),回乡带启沅同往越南料理生意。两兄弟合力经营,先是开办怡昌荫号商店,经销丝绸杂货,后又承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