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doc
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
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我国的国粹和重要文化符号,京剧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京剧艺术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中的突出代表。时至今日,当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如何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寻找和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使之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成为摆在京剧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
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进程中,京剧曾扮演了先驱角色。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于 1919年、 1924年的访日演出,到1930年、 1935年先后访问美国和前苏联,再到程砚秋 1932年的访欧活动,京剧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新中国成立后,京剧依然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继续承担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长期以来,京剧的对外传播主要以演出形式进行,通过演出实践对京剧舞台艺术的全方位、各角度展示,使外国观众对于京剧产生直观认识,为异文化环境中的受众对京剧的初步认知与了解打下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对外传播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单纯依靠演出实践的传播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全面而详细介绍京剧艺术理论的著作和剧本,且被翻译成严谨适当的外文,并在海外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和普遍承认的文本匮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对京剧相关文本的大量翻译和全面推介,实现演出与文本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两条腿走路传播模式亟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二、以综合方式整理京剧对外传播文本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这话已近于老生常谈。正因如此,随着戏曲舞台艺术的成熟,对于戏曲艺术的记录兼顾文学剧本、音乐乃至表演动作、舞台调度、舞台美术,走综合路线,有着相当悠久的传统。
以清代的昆曲演出剧目选本《审音鉴古录》为例,较之《缀白裘》的录剧而遗谱,《纳书楹曲谱》则谱曲而废白 [1]本文由.L.收集整理,以综合记录曲文、唱谱、穿关、科介、行头,标记叶韵、板拍,注明字音舛误为特色。如其录《荆钗记 上路》一折, 八声甘州曲牌之下,录春深离故家,叹衰年倦体曲词,词下附小字末引从左转至右下立,外随至中,副跟外行至左上,一流边式,各对右下介 [2]。又如《琵琶记 扫松》录张广才上场白三髯、长方巾、帕打头,茧绸袭(按即褶)、裙打腰,拄杖,执帚。[3]全书处处遵照这种体例,是为全面展示当时昆曲舞台演出面目的开山之作。
较晚形成的京剧,在用文本记录其艺术面貌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综合、全面的思路,也成为一种非常必要的选择。 1937年至1940年,京剧研究家、剧作家潘侠风编纂《旧剧集成》凡16集,一改此前所出京剧剧本只录唱念词句的面貌,以便于习剧者、研究者学习为目的,在记录文学剧本的同时附上曲谱,并增添角色舞台动作和穿戴服饰介绍,极大地方便了专业、业余剧团和票社的排演与学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循着这种以剧目为中心、全面介绍京剧艺术的编写思路,《旧剧集成》被增补加工为《京剧集成》,到今天仍是欲周整完备了解京剧舞台艺术各个方面的重要资料。
直到近年来出版的许多京剧艺术基础上以观众母语进行二次创作的模式传播的;梅兰芳戏曲艺术的传播为京剧翻译提供了范式,其为访美所做《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中对脸谱、砌末等的翻译,大部分至今还被公认为京剧术语翻译的最佳答案;美国夏威夷大学魏莉莎教授所创的英语京剧给京剧翻译传播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也体现了可接受性和可表演性原则;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在于以年轻人为受众对象,在全世界的青年人群体中产生了轰动效应。
此外,国内学术界对于戏曲翻译的讨论在进入 21世纪后也渐趋热烈。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著述了此领域的几篇宏文,包括《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评述(1998-2008)》(原载《文艺研究》,2009年第 9期)、《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英文论著目录( 1998-2008)》(原载《戏曲研究》,第79、80辑)等;山人《中国古代戏曲的海外传播》(原载《阅读与写作》 2006年第 3期)、李玉莲《元明清小说戏剧的翻译传播》(原载《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等论文介绍了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现状;巫元琼等《论传统戏曲的翻译标准》(原载《四川戏剧》,2009年第 4期)、庞学通与曹永俐《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中国古典戏曲英译》(原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 8期)等从理论层面对戏曲翻译提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和翻译原则;王燕与王金波《论〈赵氏孤儿〉题材剧里的人物命名》(原载《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外语版, 2006年第 10期)、刘庆元《〈西厢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