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ppt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结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生产方式:精耕细作。(主要特点) (3)产业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例2:围绕下面两幅图片的讨论,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图:图中的犁可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 B.上图:此耕作方式随井田制的出现而出现 C.下图:图片素材源于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D.下图:这种犁结构完备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棉纺织业的发展 1、宋元时期,棉纺织业兴起。元代改进棉纺织技术。 2、明代,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三、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1)时代:①前者: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后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②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原因:①前者: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②后者:首先,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的;其次,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交往易“滋扰生事”;再次,为了抵御西方侵略。 (3)目的:①前者: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发展封建经济。②后者:阻止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体制,巩固封建经济。 (4)内容:①前者: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压制商人和商业发展。②后者: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5)影响:①前者: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后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相同点: 都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采取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的“足”是指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并非“富足”之意。 2.闭关政策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不单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例11:[2012?安徽卷]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例12:《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 D.市场受官府控制 例13:[2012?山东卷]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14: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例15: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例16:[2012?课标全国卷]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