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对中国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ocVIP

治水对中国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水对中国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oc

  治水对中国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治水对中国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水是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无论是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或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水对社会的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当今中国已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缺水危机,水旱灾害带来的问题,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本文对中国历代治水的特点与启示作了深入的探讨,这一问题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治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33 [ 除森林的破坏外,大规模的屯田和养马也是破坏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中国许多地区地多人少,为了加强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开发和管理,同时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许多王朝都实行了屯田政策,迁移大量的汉人到这些地区进行农垦。西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并大规模地移民。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3];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徙贫民于关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4]。除招募贫民外,武帝还发诏令,迁徙奸猾吏民于边郡。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山西、陕西交界之黄河沿岸)、河西等边郡,戌田者已达60余万人。这种政策在明清时期更为盛行。据记载,明代在陕西屯田为168400余顷,在延绥镇的有48100余顷。康熙时,山西、山东、直隶、陕西等省的汉民到蒙古垦荒的就有数十万之多;新疆地区,据乾隆四十二年(1772年)的不完全统计,仅民、兵两项屯田即近60万亩。这些屯田一部分是利用长期荒芜的农田,一部分是开垦相当数量的生荒地,而这些生荒地中有不少是辟林后开垦出来的。这些屯田开辟以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一种是成为益于人民的农田,一种是被抛荒。据明中叶的记载说,固原、宁夏、靖虏等不少屯田连年抛荒;甘肃自金城起的几万顷屯田多弃置。但是不管是良田抑或是被抛荒,对于原有的生态系统来说都是一种破坏。屯田的地区大都是在黄河流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流经地是黄河泥沙的发生地,古老的垦殖方法引起水土大量流失,黄河水含沙量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灌溉农业的发展又致使河水流量减少。这些屯田区不断地拓展灌溉面积,而当时灌溉用水皆来自江河湖泽,黄河水被大量引走,导致水流量减少,流速减慢,泥沙因冲刷力的减弱而沉降加快,河床迅速抬高,旱季灌溉用水多时,此种现象最易出现,待雨季来时就易决溢。   养马业经营不合理也是招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因素。唐初在兰、渭、原、秦四州设立陇右牧监,后来又在关中的歧、豳、泾、宁四州设八马坊。这两大牧区所养之马不计其数,至麟德年间(664-665年),唐政府养马达76.6万匹,天宝十三年(754年),仅陇右牧监所养马牛羊驼就达60.5万多匹,而王侯将相所养之数要远远多于国营牧业。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也在中国地区设立养马场,这些牧场许多都设在黄河支流上靠近林区的地方,这些地区草木茂盛、水流丰富,国家开始在这里养马后,许多农田也被改为牧场。但这些牧场并未得到持续的发展,不少牧地长期废置,逐渐沙化。   第二,治水要从基本建设和国家立法的高度采取措施。所谓基本建设,就是通过治水来改善自然环境,提高防灾能力。中国许多地.L.区常受旱灾的侵扰,但在治水特别完善的地方,却能将旱灾的危害减少到最小,有的甚至不受旱灾的威胁,如宁夏引黄灌区和都江堰灌区。宁夏平原的北部有一沿黄河两岸呈南北向分的狭长平原,长达150公里,宽40多公里,汉代徙民于此,引黄河水发溉田,并继秦开秦渠以后,又开辟了汉渠、汉延渠、光禄渠,使斥卤不毛的塞外荒原变成了阡陌纵横的塞北江南,从根本上解除了旱灾对宁夏农田的威胁,使宁夏灌区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粮仓。而在成都平原,由于都江堰的存在而几乎没有受到干旱的威胁,每逢干旱,救灾之粮源源不断地从天府之国运往全国各地。此两例足以证明有效的治水对抗旱的重要意义。   所谓从国家立法的高度采取措施,就是要制定水法,通过水法加强水流管理。据史料记载,唐代共制定有两类水法:一类是管理法,内容为管理水流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载于《水部式》和《兴缮令》;另一类是惩罚法,内容为破坏水流管理的处罚规定,主要载于《杂律》。《水部式》中备载各级渠道的溉田次第、造堰、斗门节水的份量、斗门的开闭时期、渠道和斗门的修缮以及相应各级官员的职责等法令,如对河西走廊的水利灌溉规定:河西诸州用水溉田,其州县府镇官人公廨田及职田,计营顷亩,其百姓均出人力,同修渠堰。若田多水少,亦准百姓量减少营。为了贯彻实施这一法规,河西各县还制定有各自相应的灌溉细则,和政府原其它政令具有同等效力。唐代统治者还规定了严密周详的堤防维修制度,以便加强维修和防止人为的破坏,要求官吏定期检查,区别情况,及时维修。同时,又在惩罚法中设立专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