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烷基化过程在
5-3 烷基化反应;5.3.1 概述;1、 C-烷基化;用烯烃作烷化剂的C-烷化反应:;2、 N-烷基化;如用醇类作烷化剂的N-烷化反应:;如用卤烷作烷化剂的N-烷化反应:;3、 O-烷基化;二烷基醚(R-O-R’):R-OH的H被烷基取代(O-烷基化)
烷基芳基醚(Ar-O-R):Ar-OH的H被烷基取代(O-烷基化)
R-OH的H被芳基取代(O-芳基化)
二芳基醚(Ar-O-Ar’):Ar-OH的H被芳基取代
(O-芳基化,芳氧基化);如O-芳基化产品:;5.3.2 烷基化汽油的生产(C-烷基化);汽油有多种控制指标,如辛烷值、蒸汽压、氧含量、烯烃含量及芳烃含量等。
与常规汽油相比,烷基化油具有如下优势:
a 辛烷值高、敏感性低;
b 蒸汽压较低;
c 燃烧热值高,发动机效率高,可增加每升汽油行驶里程;
d 燃烧完全,能够延长发动机寿命;
e 不含芳烃,不会致癌。 ; 综合考虑,烷基化油具有最高的综合性能。2008年,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禁用MTBE,兴起乙醇汽油,乙醇带来了调合汽油的氧含量及易挥发物的超标,为此需要增加烷基化汽油的调合量,这又导致了对烷基化油的高需求。;液体酸生产方法:;1. 化学反应
;异丁烷与异丁烯反应生成 RON为100的异辛烷:
;反应机理:;2. 催化剂
a. 硫酸:硫酸浓度w(H2SO4)为86%~96%。
b. 氢氟酸:氢氟酸浓度w(HF)约为90%,水分含量<2%。
c. 其它:固体酸、离子液体等。
3. 工艺条件的选择(硫酸法)
a. 酸烃分散状况:为了提高硫酸与原料烃的接触面,在反应器使二者处于良好的乳化状态。
b. 烷烯比: 工业上一般n(烷):n(烯)=(5~20):1(称外比), 因有大量异丁烷循环,在反应器内n(烷):n(烯)=(300~1000):1(称内比)
c. 反应温度: 一般在2~18℃(高温下烯烃易聚合)
d. 停留时间: 与反应条件、反应器结构有关,约需要5min。;4. 斯特拉科(stratco)反应器 ;5. 流出物制冷工艺流程图 ;6、硫酸法特点
优点:
(1)反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8~12℃)下进行,烷基化油的能耗
可降至3 266 MJ/t;
(2)硫酸法工艺还可降低对原料纯度的要求;
(3)安全可靠、控制稳定等。
缺点:
(1)设备腐蚀严重;
(2)副产物的生成会最终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大量失活的废酸排放不仅增大了酸耗,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也
会严重污染环境。;烷基化油的发展前景;加氢催化剂
51.3%;7、液体酸烷基化油生产技术发展趋势;7.3 固体酸催化剂技术
包括: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
(固体酸烷基化技术工业化进程一直很缓慢,制约因素主要是难于经济有效地解决固体酸催化剂的失活和再生问题。近年来,在催化剂和反应工程方面有了一定进展,有的研究已完成中试或工业示范。)
7.4 离子液体催化剂技术
包括:氯铝酸盐型离子液体、改性氯铝酸盐型离子液
体、固载化的离子液体。
;离子液体特点:
液态温度区间宽、蒸汽压低、酸性可调变、易与反应产物分离等。
离子液体作为最具潜力的新型环境友好酸性催化剂已广泛应用于酯化、烷基化反应中。在合成烷基化油的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如果离子液体中因微量的水及氢质子存在,这种离子液体就会具有超强酸性,成为烷基化反应的新型催化剂。
;我国烷基化装置现状:;5.3.3 甲基叔丁基醚的生产(O-烷基化);甲基叔丁基醚的危害:在土壤中具有不吸附性和极高的水溶性,在厌氧条件下几乎不降解,因而对地下水污染大。
美国2010年全面禁用MTBE,迄今为止,欧洲和亚洲尚无禁用MTBE的意向,在一定时期内,MTBE仍将继续成为清洁汽油的主要组分。
;1. 反应原理
(1)化学反应
;(2) 反应机理;2.合成技术分类
按照异丁烯在MTBE装量中达到的转化率及下游配套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表5-3-02 MTBE技术的三种类型;3. 工艺条件的讨论
(1)配比
工业上采用m(醇):m(烯)=(1.05~1.2):1
(2)异丁烯浓度
实际生产中常用C4混合烃作烷基化剂,异丁烯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也不同, 异丁烯浓度与转化率的关系见下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