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泥鳅养殖技术材料
浦江县水产渔政站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繁育及池塘养殖技术
2014年5月13日 胡旭昶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花鳅亚科(Cobitinae),泥鳅属(Misgurnus lacépéde),是分布广、数量多的杂食性淡水食用鱼,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其综合营养价值高于一般鱼类,有较高的食疗作用和药用价值,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紧俏的水产品。日本、韩国等国家很早就视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营养较全面的高档保健食品,将其列入“药鳝、寿鳖、参鳅”三特佳肴之中。泥鳅在我国有“天上斑鸠,地上泥鳅”之佳誉,也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其养殖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下面就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逐一介绍。
1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泥鳅身体呈圆柱形,尾部侧扁。头小,鳞片极小,埋于皮下,尾鳍圆形。背部体侧为灰黑色,并有一些黑色斑点。
1.2 生态特性
1.2.1 底层生活习性 泥鳅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下有机质丰富的软泥表层、中性略偏酸的环境中,一般以pH 6.5~7.2 为其适应范围。水体正常的情况下,泥鳅不常活动于水体的上层和中层,只在水体溶解氧缺乏时才冲至水面呼吸空气。当水温<5 ℃或>28 ℃时,泥鳅便钻入泥中,头向上,将吻露于泥面,以便呼吸和摄食。
1.2.2 光照 泥鳅对于短时间的光照没有趋光反应和避光反应,对长时间的光照是趋于回避的。泥鳅已适应了黑暗环境,形成了昼伏夜出的活动规律,但是也不能在完全没有光照的环境下生活。这是因为泥鳅体表的黏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用于调节平衡,而这些微生物必须在一定的光照下才能正常繁衍,被长期囚于黑暗水体中泥鳅会发生黏液脱落而死亡。所以,泥鳅池内不能缺少光照。
1.2.3 温度 泥鳅生长适宜水温为14~28 ℃, 最适水温为23~26 ℃。水温<5 ℃时泥鳅进入较深度冬眠;水温>30 ℃时进入夏眠状态,即入泥安定,不食不动,代谢率降低。当水温>30 ℃,而泥鳅又无泥可钻时表现为烦躁不安, 当水温达到33 ℃时,“全军覆灭”。而水温5~16 ℃时, 即使水中不投饵料, 泥鳅也可以存活1年以上。泥鳅对四季变化极为敏感。
1.2.4 溶解氧 泥鳅是耗氧量很高的鱼类,在常温条件下,每kg泥鳅每h耗氧量为180 mL。泥鳅的呼吸方式比较特别,其呼吸频率是由水中的溶氧量所决定,当溶解氧缺乏时,其皮肤即参与呼吸,极度缺氧时,便同时加强了肠呼吸,即窜到上层表面呼吸空气,通过肠壁众多的血管输送和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来完成呼吸,因而耐低氧能力强,更耐肥水,适合高密度养殖,也更易于长距离运输。
1.2.5 相对湿度 在无水状态下,泥鳅在相对湿度稳定在16 %左右的泥土中,不食不喝,可存活1年以上。但对空气的相对湿度极为敏感,在高热、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泥鳅会蜂拥窜向水体上层呼吸空气,若这种呼吸方式过于频繁且持续时间过长,便会导致泥鳅因体衰而窒息于水下,最后大批死亡。
1.2.6 栖息取向 泥鳅是淡水鱼类中的“流浪者”,对环境变化敏感,只要发现一丝一毫的机会,便会群体行动,另择新居。下雨涨水时,泥鳅会游向高水位处,伺机逃离,当有水流响动,泥鳅会因“流水区高氧”的条件反射涌入流水区。
1.3 食性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 其摄食具有生理节律性变化的特点。一般体长<3 cm 时,几乎均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轮虫、摇蚊幼虫、原生动物等浮游动物等;当泥鳅体长为3~5 cm,摄食动物性饵料的能力增强,生长迅速;当体长>5 cm 时,由于食量增大以及天然饵料的限制,泥鳅便转为以摄食硅藻、植物根叶、腐植质等为主,长势趋缓。泥鳅对动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及转化率高,而对植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及转化率偏低。
1.4 生长 在自然野生状态下, 泥鳅的最佳生长时段是在孵出后的当年之内,从第2 年起泥鳅的生长速度趋缓,3 年后其生长速度更加缓慢, 且肥满度有下降的趋势。
2 人工繁殖
2.1 亲鱼的选择及培育 用于繁殖的亲鱼一般不易长期饲养,最好是捕获产卵期的天然泥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亲鱼要鲜亮健康,体型端正,黏液较多,无伤无痕,性腺发育良好,体长>20 cm,体质量>35 g 的个体。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腹部圆大柔软,有光泽,胸鳍较短而圆,呈扇形,静止时鳍条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第2~3 根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一致,雄鳅胸鳍宽而长,第1 根鳍条末端尖而上翘,胸鳍在生殖季节手摸有追星,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繁殖时,把捕获的亲鳅按雌雄比1 ∶ 1~1 ∶ 2 放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