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价值老建筑的再利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历史价值老建筑的再利用.doc

浅论历史价值老建筑的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4-047-02      一、“短寿建筑”拷问城市改造思维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建设部《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宣讲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建国以来建造的许多住宅远远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拆除,平均使用寿命不足三十年。这种状况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中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率占新建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一些建筑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仅仅几年的粗放式发展,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全球建筑浪费大国”的行列。   与国内对待城区仅仅二三十年的建筑“拆”字当头的做法相比,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伦敦的奥运场馆规划并不是以一场奥运会为其终极目标,而是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让所有设施都能为当地居民所用为宗旨。对于奥运期间需要而过期无用的大型场馆,伦敦方面的解决方案是建一个可满足当地需求的永久性场馆,奥运时期增添临时看台,仅需低成本扩展即可满足奥运需求。此外在欧洲的城镇,对于当地民居和老建筑,尽量修缮是他们对待老建筑的思维方式。虽然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但他们的理念还是值得国内的从业者们多多借鉴的。因此对已经建成的建筑我们不妨怀有一些善待之心,让“修缮”更多地替代“拆迁”成为城市老城改造和建设的新思维。      二、为什么要改造老建筑   成功的建筑应该实现以下四个价值:   1.功能价值,即它对建筑的使用者是否有用。   2.环境价值,即通过好的建筑设计,有助于塑造并保存周围的邻里关系。   3.社会价值,即促进新的社区文化和精神的建立。   4.美学价值,即通过严谨的艺术创作,使建筑获得形式上的美感。   当一座建筑不能再胜任其使用功能时,以上的四种价值都将逐步丧失,但不同价值的消失速度会不尽相同。一座功能被废弃的建筑即使结构依然保存完好,仍然无法再享有曾经拥有的影响力和价值。   在许多情况下相比于简单的拆除,谨慎的改造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一类建筑以及它所占用土地的潜在价值。赋予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功能,才能让丧失原有用途的老建筑重现生机,老建筑将获得超越过去的影响和价值。如果赋予它的新功能对使用者、对邻里、对整个社区的重要性都要超出以往,则修缮更新后的建筑将会比它刚新建时期更加具有生命力。老建筑转化为新生活环境后无疑为公众的消费增加了许多历史文化上的附加值。   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包括厂房,仓库)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其他功能的建筑空间的案例很多,已日趋成为开发这类项目的主导方式。   近几年来,社会对老建筑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老建筑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而对老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也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值得我们从城市建筑学和文化角度去思考这个现象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国房地产行业中,“无中生有”的新建筑建设依然如火如荼,但“有中生有”的老建筑改造也成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一环。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2005改建)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位于欧阳路,大连路。与开放性公园―鲁迅公园联为一体,周围环境幽静优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艺术欣赏品位不断的提高,朱屺瞻艺术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展览的需求。艺术馆的改造不仅仅要从功能上入手,同时对建筑形态也提出了整合和深化的要求。   艺术馆改造的基础是对原建筑的一种开放式的理解。因此要求对于改造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应注重其文化层面的韵意。这种再创作过程力求使建筑自身功能趋于完善优化,与环境与文化的对应更为紧密。   艺术馆南侧自欧阳路通向主入口的甬道是原设计中的精华所在,它使艺术馆避让开街道的喧哗,同时提供了一个仪式性的过渡空间。改造中只将材质替换为更为平和、传统的砂砖,尽量原汁原味的保留空间的精神本质。艺术馆北侧局部加建也并非仅仅为解决消防疏散要求,它打破了原本封闭的山墙界面,将增设的艺术沙龙置身于浓密的杉树林荫之下。艺术沙龙与展厅之间可转动的转门使区域界定进一步模糊与淡化,平添了一种随性的轻松之感。三层的梅花草堂向外延展与东侧平台合为一体,满足日后的多功能需求。原先开敞的平台被一个轻巧的钢结构玻璃体所取代。顶部独特的蒿草中空玻璃使过滤后的阳光带着不确定的斑驳影像倾斜而下,在光影的变化中折射出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意味,暗合了梅花草堂的质朴意蕴。   此次的改造强化了面向鲁迅公园的西侧入口。将二层观景平台与入口雨蓬合二为一,并将二,三层西侧完全面向公园敞开,增设了大型户外木质景观平台,使原先较为内向的西侧界面凭添空灵通透的韵味。同时将艺术馆西侧场地重新整合,保留了植物与建筑业已形成的层次关系,拓展出一个尺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