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与火灾下的逃生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照片 日本仙台市附件8.9级地震后,停车场的裂缝。 (更多照片参见日本地震文件夹) 地震下的逃生 生命三角:地震时,对于床铺,课桌,大件家具和汽车等,在靠近它旁边的地方会留有一个三角形空间,这个空间被称为生命三角。 地震下的逃生 地震时不正确的做法: 躲逃到桌子,床或汽车底下,或者汽车里面。 站在门框下。 大震时不走楼梯,要尽量远离楼梯。 地震下的逃生 地震下的逃生 逃生的简单措施 地震来临时,如果你不能从门窗迅速逃离,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迅速寻找一个大件,结实的物体,如沙发,课桌,椅子或床铺的旁边躺下,然后双手抱头把身体尽可能蜷缩起来。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早晨发生火灾 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 火灾下的逃生(1) 一、匍匐前进:火场中产生的浓烟将弥漫整个空间,由于热空气上升的作用,大量的浓烟将飘浮在上层,而在靠近地面处,空气还新鲜,因此在浓烟中逃生时应尽量将身体贴近地面匍匐或弯腰前进。 火灾下的逃生(2) 二、湿毛巾捂住口鼻:火灾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的特点,一旦吸入后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中毒,因此逃生中如果附近有水源,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起到降温和过滤毒烟的作用。 火灾下的逃生(3) 三 沿墙面逃生:避免因迷失方向而错过逃生出口;人数众多时,还会发生拥挤踩踏。因此在逃生时,如能沿着墙面走,则当走到安全门时,即可进入,而在人多时,也不易被推挤倒地因踩踏而受伤。 * 什么是地震活命三角区 物体越结实形成三角形 空间就越大 大床 桌子 沙发 汽车 活命三角区 活命三角区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找到可以构成三角区的空间去躲避 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的首席救援者 道格·库普 很多人不懂这个三角区,所以他们教孩子这样! 假如地震发生,你应该这样做: 1、迅速寻找一个大而坚实的物体 2、移动并靠近它的一侧 3、尽量卷缩自己身体靠下 假如地震发生,你不能这样做 1、躲到桌子,床下和汽车里 2、靠墙站立或蹲下 3、站在门框边上 哪里可以迅速找到活命三角区? 如果你来不及逃到室外,这里都可以是: 最好躲在支撑多空间小的卫生间 假如你正好在汽车边上? 在车内的人会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 地震无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车内 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 所有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英呎高的空间,除非车辆是被物体垂直落下 再次强调,如果你想在大地震时活下来! 请记住“活命三角区”! 小震时,防砸伤,找掩蔽物 大震时,防压伤,找三角区 在大地震中采用“蹲下和掩护”方法的人存活率接近0, 而那些使用“救命三角”的人能够达到100%存活率。 在灾难面前,犯错误的代价就是付出生命,你没有第二次选择!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图形学–相似图像搜索.ppt
- 图案结构原理简介.ppt
- 近现代史期末考试解析.doc
- 图片文字的融合排版方法.ppt
- 图书馆远程检索system幻灯片.ppt
- 图标–移动–地图–手机.ppt
- 进出口货物基本通关习题及解析.docx
- 图片基准电子商务产品图片摄影秘籍.ppt
- 图书馆文献的整理制造.ppt
- 图示制作工具亿图简介.pptx
- 《高管薪酬、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研究》.docx
- 《科创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特征及效果研究》.docx
- 《普通小球藻对两种PPCPs暴露的响应和适应机制》.docx
- 《Complexin蛋白调控囊泡分泌机制研究》.docx
- 《冠心病患者在心脏康复不同时期的血管机能及心脏自主神经调节能力的研究》.docx
- 《丹参饮加减辨证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ocx
- 《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型PCOS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ocx
- 《大豆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优化与双价抗虫基因的遗传转化》.docx
- 《武汉光谷步行街语言景观实证研究》.docx
- 《纳米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HeLa细胞光催化杀伤效应研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