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个山里娃到建筑民营企业家不平路(杨后荣)0331.docVIP

从1个山里娃到建筑民营企业家不平路(杨后荣)0331.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编者按:我自铁肩担道义,不负妙手筑华宅。杨后荣从17岁开始到水泥厂当学徒,一步一步走到民营企业家,成为自主创业成功人士。他的经历就是一本书,一本厚重的书,当我们打开它时,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敬佩,更多的是启迪。 但我们说出要出本就业创业方面书的想法时,杨经理认为自己还不够格上书,一是工作忙,马上要到香港、深圳、广州出差近三个月,没时间写;二是自认为文化程度不高,写出来难上大雅之堂。 在他眼里,这些传奇的经历和故事,都那么平常。不为出书,只当朋友间闲聊,杨后荣对我们说起了他的就业创业经历和感悟。 从山里走出的建筑企业家 ——记云南荣山建材有限公司、云南荣山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后荣 简介:杨后荣,男,籍贯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1968年3月出生,初中毕业,后参加中专同等学历进修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证,17岁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水泥厂当学徒,19岁出头,不到20岁只身来到云南创业,经过24年的磨砺,现为云南荣山建材有限公司和云南荣山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水泥厂的学徒工到小包工头 我的家乡在四川盆地的一个边远山区,家中兄弟3人,我排行老大,祖祖辈辈靠几亩薄地过日子,没有一个出人头地。在当时的年代,生活之苦可想而知。靠兄弟几人辍学在家和父母一起辛勤劳作供我上学,我勉强读完初中。看到家境如此,初中毕业,我再也无心上学。幸好当时邻水县水泥厂建职工宿舍人手不够,大量招收学徒,我当时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不错,通过师傅介绍学了泥水匠,顺理成章就进去了。 进入水泥厂后,我们分别安排到师傅手下当学徒,虽然衣食无忧,但环境极为艰苦和恶劣,有时晚上加班,在预制板上都睡过几次,干的都是苦活、累活不说,还经常洗不上澡,每天都是满身灰尘。由于太累,也管不了那么多。最为可怕的是,由于防护劳保差,一些老职工得肺痨的极多,还有一个师兄十八岁就得病死掉了。 当时,虽然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认识,但我非常好学,并且一点不怕苦、不怕累,深怕自己被撵走。师傅喜欢自不用说,很快我就把自己的业务学精学透,大有取代师傅的架势,现在已经超过师傅。当然,师傅还是师傅,我是相当尊敬的。可能看到我悟性极高,还有些危机感,师傅慢慢对我业务传授上有所保留,特别是,我发现师傅有几本宝贝书(工具书)经常看,看后放进箱子,但他从不给我看。于是,好奇心驱使我就偷偷看,来个“偷师学艺”。当时,年代书很少,看什么都起劲,看了一次又一次,学了一遍又一遍,最终被我啃下,对我业务的提高帮助是非常大的。到昆明以后没钱买书,天天跑到南屏街新华书店偷看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之内的书,后来简单设计了两栋房子,席子营小区和马金铺乡政府两栋都是我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在众多学徒中,我成了第一个有资格花了八万多元请师傅去广西、海南、昆明玩的学徒,并成了正式能自己施工的员工。“偷师学艺”还是被师傅发现,但他没怪我,反而对我更好了,可能还是觉得这个徒弟不简单。相信,如果我迎着这条路走下去,也许会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水泥厂买下来,成为杨后荣自己公司的水泥厂。为买水泥厂去年也去谈过几次,可惜没谈成。 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老表在云南建筑工地做包工头,人手紧缺,希望我去辅助他干工程,收入是水泥厂的好几倍。当时,对于家庭重担在身,举步维艰的我无疑是一个大馅饼。虽然,在水泥厂已经有很好的前途,也得到重用,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只身来到云南闯荡,在水泥厂谈过三年的第一个女朋友都放弃了,现在她的兄弟和亲人都在我公司上班。 记得是1988年10月的样子来到云南,在水泥厂3年的磨练我干什么都上手很快,加之老表也很看重我,并给我很大的空间。于是到昆明不到三个月,我就可以带一帮人独挡一面,砌砖、抹灰、基础挖坑、绑扎钢筋……我样样能做。可能,命中就注定和建筑结缘吧!我觉得搞起建筑自己充满灵感和激情,并且也非常的投入,只要哪方面稍有不懂,我边虚心向现场的师傅学习,每天晚上别人下班到广场和昆明工人文化馆玩,我一个人都拿着图纸看到十二点才能睡觉,并白天抽空到南屏街新华书店看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专业书。为了多涨钱带回家,书一般都舍不得买,但却让我更懂得知识的重要。因此,我没事总喜欢去书店,而且一坐就是一大天,甚至忘记吃饭。 在工地干了3个月的小领班后,我的能力得到老表的高度认可。再过春节之前,工地上的同事都回家过春节,我就带着工人在工地上干,二十多年过春节从来就没回家。随即,我发觉担小包工头收益更大,如果能吃苦、业务精、管理好收入会更可观。于是大胆地向老表提出,自己愿意把老表手下分包工程干完,这样大家都受益,老表还是最大受益者,并保证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老表是个实在人,没多说什么就同意了,只是叮嘱我: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生产第一,对下边弟兄要好,不然没人跟你干。 于是,1988年底,到昆明3个月后,我成了小包工头,带着十多个乡亲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