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60年代人观点.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于60年代人观点

生于60年代人的观点   文/右耳   关于“代沟”问题,我一直很糊涂,有时候觉得有,有时又似乎看不到它的存在。照理说,在时间上相距越遥远的人应该是隔膜的,有着很深的“代沟”,但,其实也未必,对于古人,我就觉得很亲近,亲近得如同生活于同一时代,《三国演义》中的社交与斗争实在与现在的办公室政治相似得可以,几乎没什么“代沟”,倒是我儿子(他应算是80年代后)的言语与行为我真的有点解读不了,双方陌生得很,常常感觉是两个星球的人在自说自话,“代沟”深得很哪!所以,我就想,“代沟”可能与视觉透视相似,远处的东西模糊一片,难分彼此,近处的沟沟坎坎一目了然,界限分明。我们同古人真的是很难辨出“代沟”,现代人之间“沟”的问题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严重。这里还有个“社会布景”换得快慢的问题,社会变动缓,“代沟”就不明显,如今,社会瞬息万变,代的替换也在瞬息之间。过去是30年算一代,后来20年、10年,啊呀,10年还是太笼统,10年中间还有沟壑,所以,就有了70年代后、80年代后,而60年代出生的人无异是该进博物馆陈列了。   我正在写字,所以就说书写的“代沟”。书写的不同,反映也影响着人的观念不同。比较在60年代人与70年代和80年代人之间进行,有一位80年代人曾说,这是“新新人类”与类人猿的比较。笔者不可选择又非常不幸地属于60年代人范畴,被人贬为“类人猿”总是很委屈沮丧,但,我又不能不艳羡70年代80年代人,“新新人类”确实要比“类人猿”进化许多。先说书写工具,60年代人用笔墨(真的很惭愧,笔者现在还跟老农似的一个字一个字地在纸上耕种),而70年代80年代人则用电脑,一个笨拙,一个快捷,差之千里;再谈发表问题,新娘培养出来了,总是想找个婆家的,60年代人的苦恼就在此,婆家难找,写了东西不能发表老死闺中是常有的事,偶或发了篇豆腐干文章也是欣喜若狂如登榜眼,现在就不同了,婆家有的是,丑女亦不愁嫁。即便没正经婆家,还有网络,照样能够风流一时。60年代人是饥渴的一代,因为饥渴而大惊小怪,偶尔吃到点好东西,接触了某种新的思潮,便要兴奋,要呐喊,要大肆申张;现在则不同,如今天天都是过年,入口的菜肴丰盛,思想菜肴也富足,所以,70年代与80年代人看什么都有些不以为然,他们很高傲,他们有强烈的“代”的优越感。   “代”的优越存在于历史的每个时期,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代,其实呢,其实未必如此,翻翻历史就可以知道,许多自视甚高的人物到最后也不过如此,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重要性,都只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    生于70年代人的观点   文/伊安     生于60年代外加热血青年   整个上世纪80年代,好像就是个读书比吃饭还重要的年代,好歹“饥渴”了那么多年,自然个个如海绵吸水。60年代出生的那拨人,算是赶上了好时代,整个知识大爆炸,“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好传统被重新恢复。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比喻考大学,便是那时传下来的“恐怖传说”。   那时候也没啥物质消费,书价也便宜。现在一本书能卖个几万册已值得弹冠相庆,若搁在那时,只能算是“另类小众读物”。于是,人人都不遗余力地把自己造就成文艺青年、哲学青年、摇滚青年,外加热血青年。不要说是大学生,即便是高中文化程度,哪个家里没有一套“拿来丛书”或是若干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西方文学经典,“五角丛书”更是居家必备。那个才叫最具影响力的时尚运动。   60年代出生的人读那么多书,虽然未见得样样精,却真正称得上“淹通书史”。讲起这个流派,那个作家,简直如数家珍,仿似自家亲眷。所以和这拨人聊天最有趣,随便把犄角旮旯里读到的野史什么的演绎成一惊一乍的段子,最是下饭。   当然硕果犹存,到现在还保持“愤青”本色的60年代生人者已不多了。如今,他们绝大多数是中流砥柱,虽然大把赚着钞票,却还保留着些许心底的理想主义。当他们在面试诸多70年代生,或者80年代生的小孩时,若偶尔遇见一个口若悬河大谈诗歌、艺术、哲学的应征者时,尽管此人百无一用,却也不舍得将他拒之门外。关起门来,在公司里和自己搭档一下做做小友也是好的。   但也有个把继续成为“老文青”,誓将自己的青春期一直保持到更年期。仿似外界汹涌澎湃的物质生活与自己绝缘,新鲜事物统统看不惯。他们若是用电脑、PDA把自己武装起来,那几乎可堪“母猪上树”。   生于70年代7分力气10分结果   7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则脚踏实地得多。尽管允许自己内心仍有理想主义的一片天地,却始终敌不过物质时代的诱惑。青春期时,眼见身边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沛,实在不甘寂寞做灯下的书蠹。虽然个把人还梦想拥有一位“精神导师”,却难敌“财富人生”来得实惠。再加上职业生涯伊始时,正赶上股票疯长、IT新贵纷纷出炉,一转眼穷小子变富翁的神话一直对他们有影响。于是,勤耕细作者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