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态举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态举隅.doc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态举隅   摘 要: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现行高中语文课程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部教材。该套教科书共5册,选文文质兼美,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形态的美。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中形态各异的审美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审美形态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现行高中语文课程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部教材。该套教科书共计5册,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审美教育内容。本文从审美形态切入,以课标高中必修教材为例,系统而整体地分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资源。   关于审美形态的分类,不同美学著作和教材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采用学界较普遍的观点,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视为美的不同形态。所谓审美形态,指美的存在系统。由于人类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美的存在千差?f别,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我们展示了美的多种形态,为审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文本依据。   一、教材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1]83,诸如高山流水、日光霞霓、飞瀑浪花、草木鱼虫等,都以具体可感的形式给人们美的享受。一方面天然地体现了美的内涵和特征,另一方面因为人类主体观照的参与,成为富有感染力的美的形象。我们这里探讨的教材中的自然美,正是自然存在物作为主体观照后的结果。例如,李清照笔下“落花流水”的美,就是诗人情感观照的结果。飘零的花和流逝的水,本是自然的存在物,却勾起诗人的漂泊感和忧伤情怀;诗人将这种失意、漂泊的情感介入落花流水中,并用语言文字将其形象化,构筑起幽深的审美意境,因而别具感染力。   必修教材的其他篇目,对自然美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傍晚时分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月色下曲曲折折的荷塘,有“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的兰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苍茫寥廓,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的险峻奇特,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质朴冲淡。甚至,即使是同样的自然之美,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如同是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雄伟壮阔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萧瑟深沉的;郁达夫笔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则是悲凉雅致的。   刘勰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散布于教材中的富有内涵和情调的大自然,总是包含着作者独特的生命感觉与深邃的情致。诚如孙绍振讲的“作家不可能表现作为人的全部,但是,有才华的作家能把他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侧面,以完整的形态表现出来”[2]68。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利用一个个有才华的作家的“一部分”、“一个侧面”,从“审感”和“审情”开始,唤醒学生某一根感觉和某一种情感。孙绍振先生就极为推崇《故都的秋》在丰富学生心灵境界方面的审美价值,认为这是现代散文把悲凉、衰败乃至死亡当做美来表现的典范。   具体地讲,《故都的秋》不同于老舍《济南的秋天》带给人们的活泼、清新、明净、愉快、开朗的感觉,郁达夫不同于现代作家单纯地沉浸于秋天的欢乐境界。相反,他欣赏的是残败的生命:文中的牵牛花需要加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衰草,扫帚的丝纹是“落寞”、“深沉”的,秋蝉是“哀弱的残声”。作者沉浸在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中,着意表现秋天的残败、悲凉之美。“悲秋”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秋愁就被当成一种人生的悲苦抒写。郁达夫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但又有了一点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并没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天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2]69。如果说生命的蓬勃,激起了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的话;那么,直面生命衰败的感觉,沉思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之感,何尝不是一种美的感受呢?   因此,《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体验与玩味秋天的悲凉之美,开拓了现代散文的审美情感。就审美教育价值而言,《故都的秋》以秋天的悲凉之美、死亡之美,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境界,丰富着学生对于美的体验与感知。这种体验与感知不同于世俗世界,通常情况下生命的衰败与死亡,在世俗生活是一种负价值,但在郁达夫这里却成为正价值。   二、教材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存在于社会事物、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它根源于人类的生产世界,最直接地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情感、理想和意志,呈现着人类生命的社会意义。社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