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芦笙音乐文化研究.docVIP

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芦笙音乐文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芦笙音乐文化研究.doc

  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芦笙音乐文化研究 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芦笙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乐器是中华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乐器之林。昭显出自身卓尔不群,珪璋特达的独特风情。自周代的《周礼》首次出乐器一词至今,中国传统乐器有记载的就有1000余种,而乐器文化一定程度上属于物质、人、文化、精神等多种元素组成的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其中贵州苗族的音乐芦笙文化非常普及。苗族人民常自己家乡为芦笙之乡、芦笙歌舞之乡。笔者于今年曾到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参与芦笙节活动,先后观看了芦笙节比赛,采访了芦笙艺人,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粗略的梳理,并对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作初步的探讨。   一、谷陇镇苗族文化背景   贵州省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南部,有一个苗族聚居的小镇谷陇镇,全镇总人口38460,其中苗族占92、3%。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尤其善吹芦笙。远近闻名的芦笙节就是在此地举行。   谷陇镇位于黄平县城东南面,距离县城、州府凯里、施秉县分别为28公里,51公里和34公里,东与施秉县,台江县毗邻,南与凯里市接壤,总面积159.53平方公里。镇内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75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本文由.L.收集整理,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均温度14.7摄氏度,年降雨量1223mm,无霜期280天,广泛适宜多种生物繁衍。民族风情古朴、浓郁,自然风景秀丽,有堪称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节会之一的谷陇苗族芦笙会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飞云大峡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岩门司古城垣、大寨苗族风情寨、革家风情寨等。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苗族的历史是一部由南向北的迁徙史。在苗族民间传说和贵州西北地区苗族集数先民们由北向南、向西大迁徙的芦笙舞中可得到充分印证。于苗族来说。迁徒是历史的主旋律,以迁徒求生存,以迁徒求发展,在这一点上,与游牧民族有相似之处。然而,苗族却以农耕为业,这使他们同农耕民族有了许多接近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不住的迁徙,形成了很广泛的分布,而且又交错杂居在许多兄弟民族中间,苗族文化逐渐演绎成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   二、谷陇镇群落生态文化与芦笙歌舞文化   苗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和谐上,苗族的生态文化集中体现为苗族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主旨是调适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并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芦笙就是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衍化成为的一种主题文化形式。芦笙的前身、现仍存活与民间的葫芦笙,产生与春秋时期。芦笙一名虽初见于明代,但卢沙的称谓则在宋代范大成《桂海虞衡志、志器》中就出现了。芦笙是苗族传统的民间簧管乐器古称卢沙,苗语称梗、嘎杰等。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芦笙节是贵州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但黄平谷陇的芦笙节最有代表性,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参加芦笙节的苗家男女达几万人,不仅本地的芦笙手竞相参加,就是附近几个县、百余里以外的邻州邻县的芦笙手,也披星戴月、带着干粮赶来参加献艺。   谷陇芦笙节源于苗族先民乞求丰调雨顺农耕文化体系,具有崇尚巫术的内涵。谷陇苗族芦笙节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赛芦笙、斗牛、斗鸟、赛马、民族盛装展示、狗肉汤锅、对歌、等场景,承载浓厚着苗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苗族芦笙节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变迁,使黄平苗族传统文化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得到展现和升华。   黄平县谷陇镇苗族的芦笙舞大多在节日中进行,多以芦笙、芒筒、铜鼓伴奏,集体进行的多,个人表演的少。芦笙舞根据其舞蹈形态大体可分为对芦笙舞、大芦笙排舞、芦笙芒简舞三大类。普遍流行于苗族地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的芦笙舞在形式上大体相同或相似,但在曲调和舞步动作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根据表演方式大致分为可分为由芦笙伴奏的舞蹈,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引领众人一起舞蹈,吹笙者自舞三种。芦笙舞动作主要配合音乐演奏而不断变化,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节奏或音调的不同而有异,将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百态进行了艺术性的升华和加工。   三、谷陇芦笙的类型结构与音乐特点   (一)芦笙的类型   笙管乐在古时常被称为马上之乐,是我国本土源出的乐器种类,包罗笙、笛、箫、云锣等乐器。目前,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一般根据不同发声方式与振动原理,乐器分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五大类。芦笙属典型的气鸣乐器。笔者认为这种发声原理的基本属性决定了芦笙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